為發揚大別山革命老區精神,為鄉村振興服務,2021年8月4日,來自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山山同行”實踐團15名學生前往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涼亭鄉“雙龍頭”企業河南賽山悟道生態茶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茶產業鏈的調研。此次調研,旨在近距離接觸茶產業鏈的工作者,探尋茶產業鏈的振興發展之路。
光山縣位于位于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中央辦公廳定點扶貧縣。近年來,光山縣人民發揚“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化被動為主動,將地理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了以茶企公司為基礎構建茶產業一二三融合體系,憑借完備的茶產業鏈創造了脫貧攻堅的奇跡,并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為了更好地了解光山縣茶產業政策、茶產業發展路徑、管理措施對當地經濟、社會、生態以及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團隊成員在光山縣縣林業局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下走進賽山悟道生態茶葉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園,詳細了解了茶葉長勢、茶葉品牌、加工生產等情況,并聽取了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茶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團隊成員圍繞產業扶貧、產業轉型、茶葉營銷渠道、品牌推廣方式等與公司品牌負責人靖慧峰、財務總監胡澤寬進行深入交流與溝通。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提出推廣新式茶飲門店、拓寬銷售渠道、培養校園茶葉博主等意見,并向企業反饋年輕群體對于茶葉飲品的消費偏好和消費需求。
經過幾天的實踐對比,實踐團隊發現,光山縣的大部分茶企茶商主要自產自銷,市場趨于飽和。盡管茶葉品質很好,卻沒有在國內得以暢銷。大部分民營茶企存在缺乏人才、推廣不足、銷售層次局限等問題。而賽山悟道生態茶葉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河南省扶貧龍頭企業,采取分級銷售,完善上中下游產業鏈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這些問題。在國家倡導的綠色生態方面,胡澤寬介紹到,在荒山流轉土地,無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好低崗丘陵地區種植茶葉,形成茶葉種植園,并依靠茶葉種植園,發展觀光旅游等生態服務業。
隨后,實踐團隊隨同企業工作人員來到茶葉生產車間,參觀學習茶葉生產制作流程。由于季節氣候導致口感差異,企業分為春茶生產加工以及夏秋茶的生產加工。他表示,古《茶經》已有“淮南茶,光州上”的記載。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賽山玉蓮采摘具有嚴格的標準,一定要在清明前后清晨霧中采摘。且采摘時,要選擇挺直茁壯的幼枝,選擇壯實、勻整的單個芽頭。
在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光山來說,年輕人渴望走出大山,縣鄉留守老人居多。在采茶時期,公司會雇傭周邊有采茶經驗的老人來幫助采摘。通過產業扶貧,5年來以黨建為引領,帶動502戶貧困戶、1528人脫貧,茶農年均增收12000元以上,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促進了群眾就業,帶動群眾增收,實現了一舉多得。
古法今藝千年傳承,好茶仍須天人合一。該公司制茶老工匠曹彥明向實踐團隊成員詳細展示“華茗杯”特別金獎茶葉產品的沖泡技巧以及獨特的茶飲文化。他叮囑實踐團隊成員要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承人,不僅要對茶藝茶文化有所了解,而且要有像茶一樣能經得起沉浮的心。他嫻熟的沖泡手法以及對茶獨到的見解使得團隊成員的茶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增強。一杯茶葉的氤氳之間,團隊成員體會到那由茶葉散發出的中國名茶之鄉的生態之美與茶葉之魅。他們這老一輩技藝傳承人,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人民心靈精神的保護者。
通過光山一行實踐,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大學生將專業知識譜寫在光山的綠色大地上。實地感悟到大別山人民攻堅克難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與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走出學校大門的那一刻,擁抱著的是廣闊的天地。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渴望盡自己的青春力量將汗水揮灑在祖國大地,用專業知識幫助光山縣茶產業的振興發展,希冀以綿薄之力推動祖國鄉村振興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