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緯34度的中國大地上,有一座馳名中外的花都——鄢陵。作為北方最大的花卉產銷基地,鄢陵有著許多讓人贊嘆的花卉,而在這其中,臘梅堪稱是最亮眼的一抹色彩。河南鄢陵臘梅種植歷史悠久,唐代就有培栽的記載,國家質檢總局在2013年批準對鄢陵臘梅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臘梅種植底蘊豐富,聞名海內外,而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更是這個中國花木之鄉優秀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極高審美與藝術價值。
為了更好地了解臘梅文化,認識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6月26日上午九點,洛陽師范學院“青春遇見非遺”調研隊隊員來到許昌鄢陵新科梅園,拜訪鄢陵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傳承人于發科老師,與他一同感受古樁臘梅盆景制作背后的故事。
于發科老師是鄢陵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唯一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更是河南省中州盆景學會常務副會長,致力于將鄢陵臘梅盆景推向全國。于老師自幼就對臘梅感興趣,更是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一直學習鉆研臘梅栽培。由他創作的《傲雪》《獨秀天下》等多個作品紛紛參賽獲獎,他本人也被授予“‘中國臘梅文化之鄉’臘梅文化傳承人”稱號。
古樁臘梅盆景制作,分為育樁、嫁接、修剪、上盆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育樁,也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選好了樁,臘梅才能成活。以前于老師選樁大多是從山上采挖野梅樁背回,現在出于環保考慮,樁體多數為人工培育,可惜存活率較低。他一直在尋找改善這種難題的辦法,力圖通過技術創新來使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水平得到更好地提高。選擇好梅樁后,先養胚再硬化。養胚是把存活狀態較差的樁木,進行精細化培養以獲得合適的樁體;硬化則是在樁體上進行截面,并將腐爛地方處理掉,涂抹硫合劑或采用古法技術使古樁樁體石化,使其不腐,保持樁型。
緊接著就是嫁接,多采用切接法將臘梅嫁接到枝丫上。用狗牙臘梅等劣質臘梅做砧木。并選用健壯的臘梅中段枝條來接穗,等到臘梅葉芽膨脹到米粒大小時進行切接。
下一步是修剪,在臘梅生長期按照一定的審美標準修剪病枝枯枝和冗枝,用鋁絲纏繞在梅枝上,通過造型的設計,使其長勢勻稱優美,傳達出豐富意蘊。
最后是上盆,選用較深的花盆,使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并在盆底施入腐熟基肥。于老師還和我們分享了種好臘梅的順口溜:耐旱耐寒喜陽光,畏濕忌澇喜半墑。做到這六點,有利于培養品質優良的臘梅。經過花木運輸車時,于老師隨手就拿起工具,把花木的冗枝剪掉。
在從事臘梅盆景制作的四十多年里,于老師一直想要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他收了很多徒弟,從不保守自己的花木種植技藝,總是傾囊相授,現在徒弟們很多都成為小有名氣的花木供銷商;更與各大高校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還與當地臘梅種植農戶合作,承包270畝農田,創辦鄢陵臘梅盆景文化村,把“鄢陵臘梅冠天下”這張名牌擦得更亮。于老師更是提到,作為一名傳承人,不能只依靠國家補貼,能夠活下來的傳承人才是好的傳承人。
于老師不僅在技藝傳承上下了功夫,還積極提高臘梅盆景的知名度。他將自己的梅園免費對外開放,歡迎更多來自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去年國慶期間游客更是絡繹不絕,單日客流量高達千人。他們在領略美的同時口口相傳,擴大梅園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高大家對于臘梅盆景制作的興趣。于老師更大膽創新,創造臘梅系列產品,將采摘好的臘梅經過高溫烘焙制成臘梅茶,銷往全國各地。同時也加快臘梅露的研究與改善,爭取早日量產。
近幾年,鄢陵縣更是加大政策扶持,舉辦花博會吸引大量游客。不僅為梅園的發展提供了支持,也促進了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的傳承。鄢陵縣每一位花木種植農戶都在為鄢陵發展做出貢獻,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添磚加瓦。
對于鄢陵臘梅未來的發展前景,于老師充滿信心,我們也堅信鄢陵臘梅在于老師的努力下能夠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