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健康和養生熱度居高不下,藥膳也成為一種受歡迎的養生方式。為進一步了解藥膳的特點、作用和應用,探究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7月28日,山東理工大學“華小佗”實踐團分頭行動,對淄博市張店區內的藥膳館展開調研。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脾爽志以資氣血”。作為“藥食同源”理念的典型,中國藥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經過千年傳承,有關食療藥膳的著作精彩紛呈,應用廣泛,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藥膳餐館。然而隊員們線上搜索到的許多藥膳館,實際上早已停業,真正營業的大多是連鎖店鋪。
實踐團走進藥膳館,表明來意后,店內工作人員也很樂意答疑解惑。實踐團了解了藥膳中常用的中藥材、藥膳的市場人群以及藥膳的功效等等。藥膳中大多使用有山藥、甘草、蓮子、大棗、枸杞子等,所有材料均被收錄于《衛生部藥食同源目錄》當中。而藥膳的主要消費者是孕產婦以及術后病人,近期也有一些肺炎患者病愈后選擇藥膳滋補身體,這得益于藥膳強身防病和輔助治療的兩大功效,有助于保健、養生和康復。
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寫道:“夫為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把食療藥膳作為治病療疾的首選對策。工作人員強調道,藥膳根據功效特點分為兩類:保健藥膳、治病或輔助治療藥膳。第一類藥膳要注意選用平和的藥材同時避免藥食相克,應用較為廣泛,而第二類則需嚴格按照中醫的指導進行調配,否則難以發揮效果。二者均需要藥膳從業者具備較高的中醫藥理論基礎。
探訪結束后,實踐團對部分藥膳館停業的原因展開討論。一是藥膳館經營者缺少中醫藥理論基礎;二是藥膳“治未病”的功效沒有得到廣泛宣傳。而這不僅是藥膳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傳統中醫藥文化所面臨的困境。此次實踐調研,“華小佗”實踐團對藥膳這一歷史悠久的中醫藥文化進行深入學習,領會了“藥食同源”的重要理念。同時,實踐團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中醫藥文化宣傳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更加堅定了弘揚中醫藥文化的決心,大大激發了實踐團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