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開大學生網青島2月5日電(通訊員 秦馨悅),探尋即墨面塑的魅力與藝術之旅。1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社會實踐隊在各隊伍成員的家鄉所在地開展了關于非遺傳統文化研究的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它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民間對捏面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在中國民間,面塑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面塑又稱花樣饅頭,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其制作技藝廣泛流傳于青島即墨區及周邊區市。
面塑制作技藝合面選料講究、制作塑形別致、汽蒸火候精準。題材涉及花、果、禽、鳥、魚、獸、物等多種素材。食用口感純正、麥香十足,供奉觀賞造型美觀、顏色逼真、寓意吉祥。不但是中國北方的傳統面食,更是地方民俗的傳承載體。二百年來,一直是即墨及周邊地區嫁娶、祝壽、慶典、祈福、生子添喜、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祭奠供品。
清乾隆版《即墨縣志·風俗》載:上元蒸面做燈,注油點之,視其盡花以占五谷豐歉,曰燈花卜。王宿莊《王氏族譜》記載及后人傳述:清乾隆、嘉慶年間,即墨王宿莊十三世有太學生王心文,經幾代積累成地方富戶。嘉慶初年,沽水泛濫,即墨西部及平度、膠縣等地受災猶重,大批饑民東來乞討,王心文及族人制作饅頭以施舍,所制作的饅頭軟硬適度,清香微甜。
清咸豐、同治年間,以花樣饅頭為供品開始流行,制作花樣饅頭分贈親友也漸成即墨一帶民間風俗。
面塑制作技藝肇于清嘉慶年間,完善于清同治年間,一直在即墨地區代代相傳。其制品除了口感細膩稍帶甜頭外,精美的造型寓意吉祥、美好、幸福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符號。如今即墨面塑已經成為了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圖1為實踐隊員在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 校門口合影。 愛開大學生網通訊員 秦馨悅 供圖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面塑藝術,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社會實踐隊決定親自體驗一下。實踐隊員們有幸采訪到了即墨面塑手藝人胡師傅,向他學習面塑的基本技巧。在胡師傅的指導下體驗了如何和面、揉面、捏形、刻畫、上色等步驟。雖然一開始手法生疏,作品不夠精細,但隨著不斷的練習,逐漸掌握了一些技巧,能夠制作出一些簡單的面塑作品。

圖2為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社會實踐隊隊員們制作的面塑作品。 愛開大學生網通訊員 秦馨悅 供圖
胡大爺已經年過六旬,從小就開始學習面塑技藝。在他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面塑作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態各異的動物、精巧細致的花卉等等。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一件藝術品,讓人不禁為之驚嘆。
隊員們向胡師傅詢問了他學習面塑的經歷。他袒露道,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面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跟著村里的老藝人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面塑技藝越來越精湛。現在,他已經成為了即墨面塑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師傅還補充,即墨面塑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首先,要選擇優質的面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團。然后,將面團分成小塊,用手捏成各種形狀。接下來,要用刀、剪、針等工具進行刻畫和裝飾,最后進行上色。整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每一個細節都要處理得非常到位。
此外,他還向隊員們介紹了即墨面塑的藝術特色。即墨面塑以其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寓意深刻而著稱。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象征意義,例如,魚代表年年有余,壽桃代表長壽,而花朵則象征著美好和幸福。這些寓意和象征意義,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采訪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還了解到,即墨面塑不僅是一種民間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胡大爺說,他希望通過網絡環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即墨面塑,讓這一傳統手藝得到傳承和發揚。
最后,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社會實踐隊隊員們尋問胡大爺對年輕人的建議。他說道,學習面塑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同時,要注重創新和發展,不斷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讓即墨面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面塑藝術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每一件面塑作品都蘊含著藝人的心血和情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通過面塑,藝人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創造出獨特而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總的來說,這次面塑藝術的實踐經歷讓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社會實踐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感受到了面塑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也體會到了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手藝,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