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農耕史,以農耕文化為主要代表的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其中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好形,也要鑄好魂。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富腦袋,意味著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顯著提升、精神風貌顯著改變,這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7月13日,我跟隨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赴合肥淮北鄉村振興實踐隊來到了湖北長崗村,旨在推廣普通話,助推鄉村文化發展,點亮鄉村振興。
此次活動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從而融入鄉村生活,更深入地推廣普通話。
一是了解當地居民普通話的基本情況。這一天,我們來到了一戶人家,爺爺奶奶們都很熱情,通過與當地的村民交談得知,村民們基本上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方言,普通話的普及率比較低。有的人會講普通話卻很少講,還有一部分人不會講。大家在使用普通話存在以下問題:一、受“從眾心理”、“趨同心理”的支配。因為周圍沒有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有些人害怕說普通話不能被別人理解。會招來諷刺、所以采取隨大流的態度。因此,許多人進行社會交際時不愿意說普通話。受傳統觀念的制約,在農村外出打工上學的人回鄉之后。人們是以說不說普通話為衡量是否忘本的標尺。在農民的傳統觀念里。你會說普通話。不是你出外獲得了一種語言能力,學會了一種異地生存的本領,而是增加了與家人的隔閡、拉開了與鄉鄰的距離。二、普通話表達不流暢。因為平時不經常說普通話,所以不能用普通話流暢地表達思想感情、他們總覺得說普通話很別扭、不習慣,影響表情達意。于是就不大愿意說普通話。有時開頭說的是普通話,說了幾句覺得不方便又改說地方方言。也有一些人因為普通話說得不好。害怕出丑、害怕被人笑話,干脆就不說普通話。三、沒有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有些人頭腦中根本不知道推廣普通話是由國家憲法所規定,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他們錯誤地認為說不說普通話是個人行為。與他人無關。因此,他們在應該說普通話的場合根本意識不到使用普通話,而是隨心所欲地讓方言大行其道。
二是向村民們介紹普通話,讓大家認識了解普通話并鼓勵多講普通話。我們來到一戶人家,向他們說明我們的來意,他們熱情的招待我們,并愿意傾聽。我們介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向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語言的表達能力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進行社會實踐的基本技能,無論是搞現代化還是建設城鄉一體化,都必須普及國家的通用語言,這個化、那個化,首先是要學會普通話。如果沒有更多的農民會說普通話,他們就不可能在更廣闊的地域范圍和就業領域謀生,真正實現自身與社會同步發展。聽了我們的一些介紹,大家都表示感興趣,并樂意去學習講普通話,去推廣普通話。
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我們有很多大的收獲。我們不僅更深入地了解了普通話的相關知識,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自己講普通話的水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們意識到了講普通話的好處,也意識到說好普通話對于促進各民族各地區間的交流和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重大的意義。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國家會把普通話普及到國家所有地區,甚至全世界。(通訊員 羅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