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留下的瑰寶不計其數(shù),戲劇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來到安徽安慶則不得不提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的黃梅戲。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安慶,是安慶市獨特而珍貴的文化資源。它的表演風格活潑俏皮破,并且具有清新流暢的自然特色,并早在2006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群眾基礎廣泛,深受到民眾歡迎。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是一段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唱詞,戲曲演員們用獨特的聲調和字正腔圓的發(fā)音去敘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卻又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鑼懼唤z一縷的感情。不僅僅是這優(yōu)美的唱詞和聲音,演員們的服飾與妝容更是給整個表演附上了靈魂,讓人挪不開眼。但現(xiàn)在對著黃梅戲保有較高熱情的人都是中老年人,從小聽著黃梅戲的我們確是喜歡上了新時代下的產物:流行音樂和電影等新媒體元素。
在這種情況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危機也是一次機會。文化可以為城市注入新鮮的血液,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必須重視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同樣民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也必須相應的提升。我們發(fā)現(xiàn)在黃梅戲的傳承與保護中存在著這樣的幾個問題。首先隨著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藝術呈現(xiàn)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年輕人們會更加理性得去看待問題,小康生活也使得我們很難感同身受到做長工、賣身葬父到底是一種怎樣得艱難生活,以至于這種表現(xiàn)形式不再吸引到年輕人。其次,當前的文化產業(yè)需要大量的專業(yè)人才,去實現(xiàn)黃梅戲的經濟價值。可從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來看,傳承人的培養(yǎng)極其艱難,成本高、周期長,大部分的人在后期會投入其他行業(yè),很少有學生真正從事黃梅戲演藝工作,因此人才缺失也給黃梅戲的傳承發(fā)展造成嚴重打擊。最后在傳播方式上做不到與時俱進,新時代背景下電視、收音機的使用已經大不如從前,人們更依賴于手機、電腦,通過網絡媒體來學習了解事物,導致不怎么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黃梅戲得不到人們的關注,顯示出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傳播要求。
問題從來都是用來解決的,安慶——中國黃梅戲發(fā)展基地,一個擁有絕佳戲曲氛圍的城市,正是作為黃梅戲傳承與保護的突破口。2022年6月1日《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所稱的保護對象包括:黃梅戲聲腔音樂和樂譜,黃梅戲劇目和劇本、相關行頭和演出場所以及黃梅戲代表性傳承人等。同時條例也鼓勵形成以黃梅戲為主的產業(yè)鏈,實現(xiàn)黃梅戲市場化、多元化發(fā)展鼓勵利用科技手段,加大黃梅戲與動漫、網游、文創(chuàng)等產業(yè)的融合,加強黃梅戲數(shù)字化保存、展示和傳播。這些措施,條條對應了黃梅戲保護與傳承所面臨的困難,黃梅戲的“癥結“相信很快就能解開!
最后,黃梅戲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財富,是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應當注意到它發(fā)展當中所面臨的困境,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去解決問題。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堅持在政府領導下傳承與保護黃梅戲,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共同將黃梅戲這一文化瑰寶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