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學階段的第一個暑假,這也將成為最有意義的一個暑假。在放假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歷史文化學院非遺調研隊的納新消息,由于我的專業是文化產業管理,所以我毫不猶豫的報名并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本以為能實地在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河南真切的去體會和接觸非遺的美妙,但無奈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此次調研只能回家進行線上調研。
調研活動隨著盛夏展開了序幕,我們首先隨機分了小組,讓我們此次的調研難度更上一層樓,因為我和隊友都不是河南省的,而我們尋找的又是河南的非遺技藝,所以我和隊友的此次調研可以說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我和隊友在非遺名錄中挑選合適的非遺傳承人,花了一上午,擬定了幾個,然后在網上開始搜索這些傳承人的聯系方式,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盡管身處大數據時代,尋找傳承人的聯系方式無果也給了我和隊友當頭一棒,我們于是開始轉變思路,專注于比較容易找到聯系方式的傳承人,例如有自己的招牌店鋪之類,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河南商報里找到了它——朱仙鎮豆腐干。我們立即按照上面的聯系方式打了電話過去,隊友隨后告訴我說對方同意我們的調研采訪,我和隊友都開心極了,于是我們加上了第九代傳承人王師傅的微信以便于后期的細節溝通。故事的開頭些許有點困難,但故事的開展是美好的。
一周后,我們的采訪計劃正式開始,我和隊友先整理好了采訪問題,由于此次采用的是線上采訪的方式,我們要采訪的對象是第八代的省級傳承人王語群師傅,但我們聯系到的傳承人是王玉群師傅的兒子,而他與父親兩人不常在一起,這無疑又給我們的采訪增添了一些難度,我們只能不停的調整采訪時間,加之線上采訪需要使用騰訊會議這類軟件,綜合各種因素,我們此次的采訪可謂是難上加難。不過憑借著一腔對非遺的熱愛,盡管任務艱巨,我們也披荊斬棘。在幾次的溝通后,6月21日恰好傳承人王家父子二人都在,我們立即展開了采訪。在采訪中,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王玉群老師傅對這項非遺技藝的熱愛與堅守,我也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到了非遺的美妙,從前非遺對我來說更多的是遙不可及,存在于書本影視上的東西,但這次采訪之后我了解到了非遺可以是多樣的,平易近人的,就像朱仙鎮豆腐干,它是一個看上去甚至有些平平無奇的東西,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美食,其中制作的復雜與困難是在堅持不懈的傳承中得以完美解決的,所以它是平易近人的,因為還有許多像它一樣的非遺美食在如今也是我們能隨時隨地能夠品嘗到的。而就是那時我才深切感受到自己對非遺的了解似乎從更加深了,正是有了這樣許多持之以恒的傳承,我們豐富多彩的華夏文化才得以一脈相承。但與此同時也明白為什么許多非遺技藝也逐漸存在著發展瓶頸,可能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里,能精心下來苦心鉆研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非遺傳承人的精神才又顯得格外珍貴與難得。
同時通過采訪畫面我們也看到了他身后滿墻的榮譽,后面擺滿了從這項技藝申遺成功后的各項榮譽證書,透過這些證書我們也能體會到王師傅多年來對五香豆腐干的精心付出,在歷經百年后仍舊將這項技藝傳承發揚,讓更多人能了解到這個傳統名食。在采訪的最后王師傅用手機的鏡頭帶我們環視了一圈店內裝飾,這不是一個裝修精致的店鋪,而是充滿著非遺傳承人精神,有著年代洗禮后厚重的傳承感與歷史感的店鋪,我們還看到了傳承至今的老牌匾,玉棠老店四字赫然之上,盡管能清晰看到牌匾上時光殘留下的痕跡,但我們也能看到王師傅對這塊牌匾的珍視,因為即便歷經百年,這塊牌匾依舊完好無損,依舊光澤鮮亮。我想,這也許這就是非遺傳承人內心的堅守與初心吧。

采訪的結束,使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是什么支撐著非遺傳承人砥礪前行?我想是責任,是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非遺傳承我們能做什么?我想是熱愛,所有的事物都將因為熱愛而變得偉大,因為熱愛,我們可以去感化更多的人。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晚,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也會因此愛上非遺,他也會將這份熱愛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用熱愛搭起非遺傳承的橋梁。
文字編輯:楊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