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領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內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22年7月9日,我來到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王崗村進行實地調研。對當地村民進行訪談,并參觀棉花種植地,了解王崗村棉花作物的種植情況以及黃河鹽堿地治理、綠色發展的狀況。通過一天的調研,我充分了解該地區棉花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而推進團隊對黃河綠色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后續調查研究。
在抵達調研地之后,我首先來到王崗村棉農家中,對棉農進行訪談,據了解,目前王崗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加上棉花具有生產周期長等特征,本村棉花種植面積較小。本村棉花多采用黃河水灌溉,棉花耐旱、喜高溫,生長環境相對其它經濟作物要求較低。所以棉花對于當地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同時,棉花種植需要覆膜,覆膜后地表溫度提高,膜下水態、氣態、溫度均發生了變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在優化棉花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對土地鹽堿狀況改善很有好處。

接著,我在村民的帶領下參觀了植棉地,根據村民介紹,棉花播種時,會使用農機,應用自動蓋膜技術。棉花種植使用高產、優質、抗病、較耐鹽堿的優質種子,種子會改進更新,保證棉農每年都能用到高產種子。調研了解到,目前棉花后續加工基本上都是紡織、榨油等傳統工業。因種植面積較小等因素,尚未形成綠色農業觀光園、教育基地等文化教育場所,仍為較為粗放的加工方式,在綠色農業發展方面還有較遠的路需要走。


經過調研,我切實感受到黃河沿岸農業發展越來越綠色,不論是秸稈回收還是用水量的減少,綠色農業意識也切實的深入了每一戶人家的心中。生態美好,生活富裕,只有雙管齊下,兩頭并進,才能真正做到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我會進一步調研黃河沿岸不同地區綠色農業與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擴大調研范圍,豐富資料。
本次線下實地調研的成功進行,為實踐團隊獲得了調研地區棉花種植與鹽堿地治理的第一手資料,有助于后續繼續深入研究黃河綠色農業發展現狀,提出針對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