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逢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一百周年,我跟隨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砥礪共青實踐團來到青島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校團委,展開為期四天的實踐調研。通過網上材料的收集,我們發現,市職業教育中心團委的團學工作貼近青年學生實際,重視思想引領工作,碩果累累,因此,本次實踐活動的第一站選擇來到這里進行參觀學習

圖為實踐團成員抵達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通訊員 羅亞男 攝
抵達后,校領導帶領我們圍繞校園進行參觀。整個學校占地面積大、教學建設齊全、綠化景觀賞心悅目,一進入就給人以寬敞明亮之感。隨后,學校團委書記孫元棟帶領我們來到“恩銘團校”參觀并了解學習了團校的歷史。放假期間,這里留校的學生不多,團校內沒有了往日熱鬧景象,顯得有些冷清。一進門,團校后墻上的“青年創造未來”六個大字映入眼簾,彰顯著團員青年的信心與活力;環顧四周,偌大的階梯教室里,四周的墻壁上掛滿了一幅幅講解,我們湊近去看,發現這里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青島團組織的歷史發展脈絡。
根據孫書記的熱情講解,我們了解到,這里之所以以“恩銘”命名,源于他的發展歷史:1923年11月18日,青島歷史上第一個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成立,鄧恩銘任書記,帶領青島的團組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墻壁上掛著的一張張海報中,我看到了青島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斗、前仆后繼,紛紛投入偉大的革命斗爭中,心中不由燃起敬畏之情。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恩銘團校。通訊員 羅亞男 攝
那個年代,中國上下籠罩在戰爭的陰霾里,本應該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學習知識的青年同學,亂世中無法求得一張書桌,于是,他們勇敢接過了時代賦予他們的接力棒,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扛起刀槍,揮舞筆墨,在各自領域中發揮著自己的青年力量。而這里以“恩銘”二字命名,應該正是為了鼓舞廣大青年積極向團組織、黨組織靠攏,投身于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當中。暖黃色的燈光下灑在團校內,瀏覽著墻壁上一幅幅生動詳盡的解說圖文,我接受著革命先烈們紅色精神的洗禮,對先烈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參觀完畢后,我們對孫書記進行了訪談。我們了解到,職教中心團員青年每周三定期前往膠州市敬老院等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項志愿活動學校已堅持十余年。在我看來,這一活動是對廣大團員走進群眾、服務社會的很好注解。當今很多團支部的團課制度趨于形式化,團組活動單一, 無非就是校內志愿、團課、團建活動等幾種,導致很多團員積極性不高,團支部建設缺乏活力,如果每個團支部都能像職教中心團委一樣,把團支部建設落到實處,廣大青年必能更好的領悟時代使命,以更積極的狀態參與到祖國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來。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學校團委書記孫元棟。通訊員 羅亞男 攝
在辦公室訪談后,我們環顧四周,書架上陳列著的一面面閃亮的榮譽證,無不展現著職業教育中心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和他們堅定的力量。近年來,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團委一直發揮著對學校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作用,曾先后榮獲青島市優秀青年志愿服務項目、膠州市青春擔當好團隊、青島市五四紅旗團委、膠州市五四典型等多項榮譽。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恩銘團校前合影留念。通訊員 代瑋 攝
在近幾天的實踐活動中,我們不僅了解到青島當地的紅色團史,學習了先進團組織的建設理念和工作模式,更重溫了革命先輩對于祖國建設的熱血之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這個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從革命先輩手中接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就有義務、有信心運用自己的所學所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