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月十日是我的生日,不同于往年舉辦生日派對,今天我參與到山東大學的“沂蒙希望小屋”的志愿幫扶活動中。經歷五個小時的車程,跨越的城市喧囂,踏上沂南這片熱土,在這里將開啟我們為期五天的活動。
湖頭鎮人民政府的張新華老師親切接待了我們志愿幫扶團,帶領我們參觀了希望小屋,介紹了這里的情況。這里定向幫扶了一批家庭情況特殊,環境困難艱苦的孩子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生都有。他們當地在政府和志愿幫扶團的號召下,被聚到一起開展多姿多彩的暑期活動。
這天早上八點鐘,我見到了早早在此等待的孩子們,有高有矮,沒有喧鬧嬉戲,乖巧甚至有些怯懦地看著我們,眼睛大大的,亮亮的,也是藏不住的好奇與興奮。簡單的介紹和寒暄過后,我們就開始了今天的活動。
上午我們來到了沂南紅嫂紀念館,走進抗日戰爭舊村落,感受往昔崢嶸歲月里的紅色基因,開啟我們今天的研學之旅。沂蒙紅嫂紀念館位于常山古村,至今保存著抗戰初期的原始風貌。“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一走進紀念館,心中自然回響起這首歌,仿佛把我們拉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解說員帶領著我們緩緩向前,逐步參觀,十個展館,十種人生,沂蒙紅嫂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有用乳汁救助傷員的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女性。以“紅嫂”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骨肉、鮮血乃至生命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革命華章!當時的“紅嫂”已經故去,但紅嫂精神卻薪火相傳,成為一代代人擁軍愛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支柱。何其感動!何其偉大!我想我這次的志愿幫扶也是這樣的,汲取沂蒙精神紅嫂精神,無私奉獻,為我們孤困兒童也奉獻一份綿薄之力。

下午我們來到了沂南縣博物館,帶領孩子們參觀北寨漢墓出土的一系列文物,感悟沂南的歷史深度和厚度,正所謂“博物志知”,參觀博物館是文化的盛宴,哪怕是小縣城的博物館也承載著齊魯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蘊。“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參觀博物館讓我們了解沂南的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創造現在和未來。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領悟到,歷史文物并不只是時間的沉淀、歲月的陳釀,不只是一個靜止的存在,更是承載著沂南縣的文化血脈,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一天的游學很快接近尾聲,孩子們也逐漸褪去最初的生澀怯懦,開始和我們嬉笑打鬧,逐漸敞開心扉和我們交流內心世界的想法。我問一個剛步入六年級的小女孩,她最喜歡的環節是什么呢,本以為她會選擇妙趣橫生的石拓體驗課,或者琳瑯滿目的博物館參觀,但是她卻對我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紅嫂紀念館里那些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哪怕之前參與過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已經是參觀過幾次紅嫂紀念館,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小女孩的話也鼓舞了我,二十周歲,恰逢支教,是得失也是幸運,有幸成為志愿服務團的一員,踏上濟南這片熱土。我也曾懊惱過難得的生日遠走他鄉,但是我想,正如同戰爭年代的紅嫂們,信念如磐,一脈相承,紅色文化鏈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化成我們心中的愛,因為愛,我們甘愿奉獻,我們樂于奉獻,因為奉獻,我們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其有意義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