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淡薄的云層,灑在高峪村的海面上,新的一天就此開啟。清出漁藍尋訪團的實踐地點之一位于青島市黃島區高峪村,今天我作為調研組成員深入到村子的大街小巷,向村民了解對于海洋漁業污與治理的看法和意見。
伴著八月燥熱的暑氣,我走進了村莊。初進村莊映入眼簾的是路邊排成排的汽車,規模不像家里人放假回家的陣仗,只見空蕩蕩的汽車卻不見路上有行人,繼續向村里走去,發現這里的房子布局與我認知的農村布局大不相同,這里的房子沒有統一的大小和樣式,每一家都依海而建,從外部看上去建成已有些年頭了。
向村子里走去,路上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不遠處走來幾個裝扮不像村里村民的人,“您好,方便問一下你們是本村的村民嗎?”我向一個年齡看起來與我相仿的女生問到,“啊不是的,我是來這邊趕海的,這會正是落潮的時候”,似乎也是看我年齡相仿,女生很熱情的回應到我。“好的,謝謝您”“沒事,不客氣”。調研邁出的第一步超乎尋常的順利,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此時的我對接下來的調研充滿了自信。
就這樣我繼續進行接下來的調研,我拿著提前準備好的問卷試圖尋找幾個當地村民填寫一下,但他們似乎對我這個外來者的提問和問卷有些抗拒,不愿回答我的問題,也不愿填寫我的答卷,不得已我只能繼續前行。在不斷遭到拒絕的過程中,我慢慢意識到這種形式并不適合于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問卷上的詞匯專業性過高,他們難以理解,同時問卷上的問題只是我們在進行調研之前自己所了解到的,其實與當地的情況有許多出入,于是我放棄了用問卷的形式,改成了一家一戶走訪,試圖通過一家一戶走訪聊天的形式繼續接下來的調研。
經過了兩次拒絕以及被村民家養的狗“恐嚇”的艱難,調研終于在村子最南邊的一戶人家得到了進展。這戶人家的大叔看上去五六十歲的樣子,講著一口我聽不太懂的方言,溝通著實有些困難,好在過了一會兒會講普通話的大娘趕集回來。起初老兩口以為我是政府部門下來調查民意的人員,顯得對我有些抗拒。在向他們屆時社會實踐調研計劃后老兩口才放松下來,與我閑聊起來。
通過與老兩口的交談,才發現實際情況與之前自己所設想的情況完全不同,個體養殖戶特別是年齡較大的養殖戶信息閉塞問題比我想象的還要嚴重,上層政府政策與下層實施間政策的滯后與難以傳達問題,面對難以抵御的自然災害時個體力量的弱小,對于先進技術與知識的缺乏等等。臨近中午,調研任務已接近尾聲,大叔大娘也到了該投放飼料的時間,我提出想要一起去看看,大叔大娘略顯為難的說養蝦的池子里面一般不會讓外人進去,一方面怕外面的人身上攜帶病毒,另一方面蝦怕受驚,會影響蝦類的生長。不過大叔爽朗的說我可以去外面養海參的地方去轉轉。不同于室內養殖場密布的機器,室外養殖場單純依靠于海水的漲落,開闊了許多,同時對自然的依賴性也更強。在室外養殖場中還發現了許多的飲料瓶和塑料垃圾,對于這些海洋垃圾到來的原因我無從可知,或許是來此趕海的游客,或許是海水從其他地方攜帶而來......
伴著老兩口熱情的招呼聲,調研已經接近尾聲。與我原本擔憂的問題不同,這次調研使我真實的了解到了我不曾認識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從任何書本、報道亦或老師口中無法得知的。我認為本次的調研對于社會實踐是一個全新的突破口,從個體養殖戶的角度真切地反映了在漁業養殖中的問題,同時對作為調研成員的我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使我真真切切的認識到了調研的意義與作用所在。只有親自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我們才能了解到社會現象之下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