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法兒“拾心聽語”小隊社會實踐個人小結
相關研究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生理損害可以在短時期內恢復,但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卻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為避免疫情蔓延到校園,學校面向低年級學生采取線上授課,居家隔離、校園隔離以及調整假期、考試延期等做法,使學生無法正常地參與校園學習,社交活動,享受娛樂生活。目前對于COVID-19的研究集中在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尚沒有針對疫情下大學生尋求心理健康幫助意愿的研究。此外,隨著疫情防控向常態化轉變,人們正在經歷從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激狀態向常態防控的轉變,這一階段特征也使深入調研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富有現實意義。
我們對山東省五所高校(山東大學、煙臺大學、聊城大學、濰坊學院、濟寧學院)的學生按照專業隨機抽取樣本,并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進行。項目組聯系到了各個學校各專業的輔導員,由輔導員們進行統一的問卷發放,保證了線上問卷調查的順利進行和問卷質量。
我們的研究發現,家庭對一個孩子以后是否愿意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雙親喪失家庭的孩子明顯于其他家庭對求助的意愿明顯較低:核心家庭的意愿求助是它的15.23倍,單親家庭是它的7.67倍,重婚家庭則是它的9.52倍。家庭收入是另外的因素:富裕家庭的人群對心里幫助的意愿是平均收入家庭的2.567倍,是貧困家庭的3.305倍,是特別貧困家庭的4.069倍。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時間:2022-09-18 作者:艾法兒 來源: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