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熱忱,筑夢鄉村教育
2025年7月14日至26日,“夢企航”支教團奔赴鄉村開展為期兩周的夏令營活動。從初遇時的陌生試探到離別時的相知相惜,隊員們與孩子們共同書寫了一段關于成長與陪伴的青春篇章。此次實踐圍繞“七彩課堂賦能、特色活動育人、家訪調研知困和薪火傳承致遠”四大板塊展開,在播撒知識種子的同時,更以教育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青年擔當。
播撒多元種子,拓寬認知疆界
支教第一課的鈴聲響起,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期待,成為實踐團最珍貴的開學禮。“夢企航”夏令營精心設計知識科普、心理健康和興趣培養三大類特色課程,以多元視角為孩子們打開認知世界的窗口。
在污水凈化實操課堂,隊員們帶領孩子們逐層探索過濾流程,從砂石過濾到活性炭吸附,親手見證渾濁污水變清的過程。“原來臟水也能變干凈!”孩子們的驚嘆中,藏著對節水護水的初認知——隊員們順勢分享再生水在鄉村生態保護中的價值,讓環保理念在指尖實踐中扎根童心。
“自我認知”課堂上,隊員們立足鄉村孩子的成長語境,通過“優點樹”繪畫、“我能行”故事分享等互動環節,引導孩子們發現自身閃光點,培育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而漆染技藝教學則成為興趣課的亮點:孩子們踮腳調兌礦物顏料,將素白扇面輕浸染缸,再小心翼翼掛在繩上晾曬,當一幅幅斑斕扇面在陽光下舒展,傳統文化的種子也悄然在心中萌芽。
從知識傳授到品格培育,從技能習得到文化浸潤,實踐團以課堂為橋,助力鄉村教育的全面發展,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向上生長"的信念。
在實踐中成長,于互動中綻放
夏令營的活力,在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中愈發熾熱。支教團精心策劃趣味運動會、繃帶急救訓練、文藝作品展與文藝匯演,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拓寬視野、提升素養。
操場之上,趣味運動會拉開帷幕。跳繩時的輕盈跳躍、投籃時的專注瞄準、兩人三足的默契配合、接力跑中的奮力沖刺,孩子們奮勇爭先的身影里,是青春最本真的朝氣。“加油!再快一點!”的吶喊聲中,團隊協作與拼搏精神悄然生長。
急救訓練課堂上,隊員們化身小老師,系統傳授頭部、手臂等部位的包扎手法。孩子們瞪大雙眼觀察示范,再互相充當"傷員"練習,從生疏到熟練,不僅掌握了實用技能,更懂得了"守護他人"的責任。
文藝作品展里,百余件作品訴說著孩子們的創造力:水彩畫中是家鄉的綠水青山,手工藝品里藏著對未來的想象,書法作品上是稚嫩卻有力的"少年強"——每一件都讓觀者看到鄉村孩子的靈氣與潛力。
最終的文藝匯演,成為夏令營的高光時刻。舞蹈的靈動與跆拳道的剛勁相映成趣,話劇《快樂課堂》引得全場歡笑,合唱《少年中國說》則讓不少隊員紅了眼眶。從策劃到排練,從臺前到幕后,孩子們在綻放自我中,收獲了自信與成長。
走進鄉土深處,感知教育溫度
教育的根系,深扎在家庭與鄉土之中。支教團成員借著家訪契機,走進千家萬戶,在與家長的促膝長談中,觸摸鄉村教育的真實脈搏。
每到一戶,隊員們都細致詢問孩子的學習狀況、家庭教育環境,同步開展水資源保護與環保科普。“原來淘米水還能澆花!”一位家長的感嘆,讓隊員們更明白科普的意義。除了家訪,實踐團還通過問卷、訪談與實地觀察,系統調研盤州市第六小學的教育現狀、六盤水農村水環境及居民碳排放行為,為后續助力當地教育提升與生態保護積累了第一手素材。
家訪途中,隊員們看到有的孩子要走幾公里山路上學,有的家庭因父母外出務工缺乏陪伴——這些困境讓大家更堅定了“用教育縮短差距”的決心。正如一位隊員在日記中所寫:“我們不僅是來教書的,更是來讀懂鄉村的。”
回望十載歷程,錨定未來方向
支教的意義,不僅在于當下的陪伴,更在于長久的傳承。實踐團線上訪談四位歷屆領隊,梳理十余年支教歷程,從經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早期的支教點,教室是簡陋的平房,課程僅有語文、數學;如今,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多媒體教室、圖書角相繼建成,課程拓展到科技、藝術等多元領域,孩子們的視野早已越過群山。“有個孩子后來考上了師范,回到家鄉當老師,說要像我們當年幫他那樣幫更多人。”往屆團長的分享,讓隊員們讀懂了支教的長遠價值。
14屆徐燁團長提出的“云上支教”構想,更成為團隊優化模式的方向:“假期實地走訪加日常線上課程,或許能讓幫扶更持續。”實踐團計劃將這一理念落地,讓教育的溫暖不因夏令營結束而中斷。
讓教育之光照亮鄉土
兩周的夏令營落幕,但“夢企航”的故事仍在繼續。從七彩課堂到特色活動,從家訪調研到薪火傳承,支教團以青春熱忱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更搭建起孩子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我們想讓更多人看到鄉村孩子的潛力。”隊員們的心聲,道出了實踐的初心。未來,“夢企航”將繼續優化模式,吸引更多力量投身鄉村教育,讓教育的火種隨青年腳步傳遞,在代代相傳中愈發熾熱。當高校實踐與社會力量協同發力,教育振興的脈絡必將深扎大地,滋養民族復興的根基,生生不息。
來源:河海大學“夢企航”支教團
發布時間:2025-08-0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