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正好,綠層層的燈芯草隨風波浪,蕩起我們十二顆躍動的赤子之心。當雙腳踏上這片土地,我看到了村民們樸實熱情的微笑;我吃到了一個又一個脆甜而又難以推拒的西瓜;我感受到了基層干部對我們熱情地歡迎以及幫助。我想,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用眼視田野。
初到塔溪村,一幅生動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道路兩旁鋪滿的金黃色的燈芯草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好似金色的地毯,熱情地歡迎每一位到訪者。沿路走進村委會,眼前的場景更令人動容。這里沒有想象中的嚴肅刻板,干部們不是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而是與群眾們同勞動、共奮斗,滿地鋪滿了燈芯草是為人民服務最好的詮釋。后續我們跟隨產業村長嚴愛根的腳步參觀燈芯草工廠,在此過程中了解到嚴村長抱著為家鄉做實事的信念,義無反顧地回歸家鄉,在幾年的時間內將燈芯草產業發展壯大,將燈芯草的每一寸利用到極致。我驚嘆于我所看到的一切,悶熱的廠房、轟隆作響的機器以及手工作業的老人家,這一刻“回村帶動就業”這句話在我的心里化作眼中的實質,青年返鄉就業創業不再是一句口號。
嚴村長返鄉創業的這幾年,塔溪村悄然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漫步田間,成片的燈芯草在微風中搖曳宛如綠色的海洋--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片土地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該產業從最初的人工剝芯到專門研制的代替60個人工的剝芯機器;從最初的農產品直接售賣到不斷創造的深加工產品出售,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時幸福感也在不斷地得到滿足。我們也將充分發揮我們所長,以新媒體賦能鄉村振興。通過策劃系列助農直播,帶領觀眾云游燈芯草產業全過程;運用鏡頭精心制作展現燈芯草之美的宣傳片。在各大平臺發布短視頻,持續輸出優質內容,這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有的使命擔當。
用耳聽鄉音。
在走村入戶的調研中,我們收集到村民最真實的聲音。雖然大家對燈芯草產業充滿熱情,但也道出其中的痛點:留守勞動力不足導致燈芯草種植壓力太大;育兒家庭難以兼顧農事;按重售賣利潤較低等等。這些藏在田間地頭的真實訴求,正是我們需要傳遞的關鍵信息。作為連接村民與產業的橋梁,我們要當好這個“傳聲筒”,讓基層的聲音被聽見,讓發展的難題得解決。
在與村書記、村長聊天中,“想要將我們所學用到造福人民當中去”、“真正地為人民做一些實事”、“歡迎你們的到來,希望你們在這學有所想、學有所成”,這一句句親切的話語無不踐行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口號。有些話說出口,安一方心,它的真實,時間自會證明。
用手觸民生。
身為醫學生的我們,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一家一戶走訪義診。為鄉親們測量血壓的過程中,他們慈愛的眼神看向我們,似乎驕傲地說著這是我們厲害的孩子們。緩緩上升的水銀柱,堅定的眼神注視著水銀地跳動,我深刻感受著生命的力量。每每看到正常血壓長長松一口氣,微笑著表示繼續保持,面對高血壓的爺爺奶奶們像是怎么囑咐都不夠似的--咱們平時啊吃得清淡些,菜里少放些鹽;晚上早點睡不熬夜,戒煙限酒要牢記;平日里可以散散步運動運動,有個健康的身體可是千金不換的......只有你親身與村民們接觸,你才能真的能感受到他們那淳樸的鄉情。
扎根燈芯草田的姨姨,熱愛養殖的叔叔,喜歡打麻將的嬸嬸,塔溪村的每一縷炊煙里,都飄著鄉親們過日子的熱氣。體驗燈芯草收割后,手上一條條紅痕方知農民粗糙的手心與勞動的艱辛;貼地而行的收割,利用根部重量增加微薄收益是村民們靈巧的小心思;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鞋上粘黏的泥土深知農活不易。只有你自己親身體驗,才更能明白“粒粒皆辛苦”之含義。
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在塔溪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用汗水澆灌夢想,以實干踐行初心。從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我們的足跡遍布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在鄉村振興的接力賽中,用真情和智慧書寫著新時代的鄉村答卷。
(文:“青衿筑夢·賦能興鄉”暑期社會實踐隊 華藝潔/圖:“青衿筑夢·賦能興鄉”暑期社會實踐隊 黃粵斌 蔡旭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