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筆觸,繪就敬老院暖心畫卷
青春筆觸,繪就敬老院暖心畫卷
近日,淮北師范大學的校園里涌動著一股特殊的暖流 ——多名身穿印有 “九久夕陽紅” 字樣的紅色志愿背心的大學生,帶著畫板、顏料與滿腔熱忱,走進了當地敬老院。一場以墻為紙、以愛為墨的志愿墻繪活動在此溫馨上演,青春的筆觸不僅為敬老院的白墻賦予了斑斕色彩,更在代際之間架起了一座傳遞溫情的橋梁。
籌備階段:以細致調研錨定需求核心
志愿服務的深度,始于籌備階段的精度。為確保墻繪活動真正貼合敬老院的實際需求與老人們的精神期待,志愿者團隊在活動啟動前用三周時間完成了系統性籌備工作,將 “精準服務” 的理念貫穿于每一個細節。
團隊首先建立了 “多方聯動調研機制”。志愿者代表先后四次前往敬老院,與院長就院區建筑年代、墻面材質特性及公共區域功能劃分開展專項溝通。通過實地丈量,詳細記錄了活動室外墻(面積約 36 平方米)、食堂入口墻面(面積約 18 平方米)、連廊兩側(總長 22 米)等重點區域的尺寸數據,標注出墻面剝落、潮濕霉變等問題點位,并根據護理人員提供的老人日常活動軌跡 —— 晨間聚集的庭院曬暖區、午后休憩的涼亭周邊、用餐前后必經的走廊通道,確定了墻繪的核心覆蓋區域,確保作品能最大限度進入老人的日常視野。
與老人群體的直接對話更顯人文關懷。志愿者們避開午休時段,在晨間鍛煉、下午茶歇等老人精神狀態較好的時段,以 “圍坐聊天” 的方式展開調研。他們沒有預設問題框架,而是以傾聽為主,捕捉老人們不經意間流露的偏好:82 歲的張奶奶提及年輕時在菜園種植月季的經歷,手指在空中比劃著花瓣的形態;76 歲的李爺爺回憶起春節貼年畫的場景,對 “紅彤彤、喜洋洋” 的視覺元素表現出明顯喜愛;幾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則反復提到 “想看看鮮活的顏色,心里能亮堂些”。這些碎片化的表達被志愿者們逐一記錄,最終整理形成包含 “色彩偏好”“題材傾向”“視覺舒適度” 三個維度的需求清單,其中 “色彩明快柔和”“題材貼近自然”“圖案辨識度高” 被列為核心指標。
設計環節充分體現專業考量。最終方案通過在敬老院召開的小型評議會,經 10 位老人代表表決通過,確保作品既符合藝術規律,又貼近老人審美。
正式繪制:以專業筆觸勾勒生命活力
活動當天清晨 6 時 30 分,志愿者們已在校園集合完畢。經過簡短的動員與分工確認,7 時整,載著物資與期待的車隊準時抵達敬老院。夏日的陽光剛剛越過院墻,金色的光線灑在斑駁的墻面上,仿佛在等待青春的畫筆為其煥新。
墻面預處理工作率先展開。8 名志愿者分為兩組,一組手持砂紙對選定墻面進行細致打磨,重點處理剝落的墻皮與凸起的水泥顆粒,確保墻面平整光滑;另一組用稀釋的清潔劑擦拭墻面,去除油污與浮塵,并用干抹布反復擦干,為顏料附著創造良好條件。經過一個半小時的作業,原本略顯陳舊的墻面變得潔凈如新,露出均勻的底色。負責此項工作的志愿者王磊說:“就像給畫布打底,基礎做好了,顏料才能牢牢抓住墻面,作品才能保存得更久。”
輪廓勾勒環節展現出精準的專業素養。5 名擅長構圖的志愿者依據設計稿,用粉筆在墻面上定位比例、劃分區域。他們采用 “網格定位法”,先在墻面繪制隱形網格線,再按比例縮放圖案,確保不同墻面的花卉造型協調統一。對于 2 米以上的高處墻面,兩人一組配合操作:一人扶穩梯子,一人站在梯上精準勾勒,粉筆灰落滿肩頭卻無人在意。當第一朵向日葵的輪廓出現在活動室墻面時,早起的老人已在庭院中駐足觀看,眼神中充滿期待。
色彩填充階段是創作的核心。志愿者們按 “先大面積鋪色,后細節刻畫” 的流程推進,美術專業的同學主動承擔起調色重任。他們嚴格按照預設的色值比例調配顏料:向日葵的花盤采用赭石色加少量檸檬黃,花瓣則以中黃為基色,邊緣暈染淺黃以增強立體感;牡丹的花瓣用胭脂紅加白調和,從花心到邊緣呈現由深至淺的漸變;月季的葉片則混合了墨綠與土黃,葉脈處略加赭石色以突出層次。非美術專業的志愿者在指導下負責大面積鋪色,他們屏息凝神,用板刷均勻涂抹,確保色彩飽滿且邊緣整齊。
正午時分,氣溫升至 32℃,陽光的灼熱感愈發明顯。志愿者們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在畫布般的墻面上,暈開小小的水漬。團隊適時調整作息,采取 “輪班作業” 模式:每組繪制 40 分鐘后到陰涼處休整,補充水分與能量。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送來綠豆湯,老人們也搬來板凳,招呼志愿者們歇腳,這種雙向的關懷讓酷熱的午后充滿溫情。
繪制過程中,志愿者們始終保持與老人的良性互動。當一位老人指著墻面上的月季說 “我們院門口就有這種花” 時,創作小組當即決定在圖案下方添加幾片飄落的花瓣,增強與現實場景的呼應;有老人提及 “想看看蝴蝶”,志愿者們便在花叢間隙點綴了幾只簡筆畫風格的蝴蝶,線條靈動而不張揚。這種即興創作并非對設計的偏離,而是對 “以老人為中心” 理念的生動詮釋。
經過一天的忙碌,墻面已初現雛形:食堂入口的牡丹雍容綻放,活動室墻面的向日葵向陽而生,連廊兩側的月季藤蔓蜿蜒伸展。暮色降臨時,志愿者們仔細覆蓋好未干的顏料,在墻面前設置警示標識,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一位全程觀看的老人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的院子像被施了魔法,白墻變成了花園,孩子們的笑聲比花還甜。”
間隙陪伴:以真誠交流傳遞代際溫情
繪制間隙,志愿者們將服務維度從 “環境美化” 延伸至 “精神陪伴”,用真誠的傾聽與互動,編織起一張溫暖的情感網絡。
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們開展了 “庭院漫步” 服務。他們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老人,沿著初具雛形的墻面前行,用平緩的語速介紹畫作的創作思路:“李奶奶您看,這朵向日葵的朝向是根據咱們院子里太陽升起的方向畫的,以后每天早上它都會‘對著’您的窗口呢。” 在緩慢的行走中,老人的目光在畫作與志愿者的講述間流轉,原本沉寂的午后變得生動起來。79 歲的王爺爺因關節炎多年未走出院門,此次在志愿者的陪伴下繞院一周,他撫摸著墻上尚未干透的顏料,輕聲說:“這輩子沒見過這么美的墻,值了。”
對于視力不佳的老人,“聲音陪伴” 成為連接外界的紐帶。志愿者們精選了本地新聞、歷史故事、養生知識等內容,用清晰溫和的語調朗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志愿者趙宇特意將新聞內容轉化為老人易懂的表述:“今天新聞里說,社區要給咱敬老院裝新的健身器材,以后您在院子里就能鍛煉身體了。” 讀累了,他們便和老人一起唱紅歌,《東方紅》《映山紅》等經典旋律在活動室回蕩,不少老人跟著哼唱,眼角泛起淚光。
“記憶分享會” 則成為最動人的環節。志愿者們圍坐在庭院的樹蔭下,邀請老人講述人生經歷。85 歲的退伍老兵講述解放戰爭時期的故事,手勢比劃著戰場的場景,眼神中閃爍著光芒;曾為鄉村教師的老人回憶起油燈下批改作業的夜晚,言語間滿是對學生的牽掛。志愿者們以專注的傾聽回應,偶爾提問 “當時的教室是什么樣子”“您年輕時最喜歡的節日有哪些”,引導老人梳理記憶脈絡。這種互動不僅豐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更讓志愿者們從歷史親歷者的講述中,觸摸到書本之外的時代細節。
傍晚時分,幾位擅長手工的志愿者還教老人制作簡易的紙花。他們將彩色卡紙剪成花瓣形狀,手把手教老人折疊、粘貼,不一會兒,一朵朵紙花便在老人手中綻放。72 歲的張奶奶舉起作品,笑得像個孩子:“我幾十年沒做過手工了,沒想到還能學會。” 這種簡單的互動,讓敬老院的夜晚充滿了歡聲笑語。
成果呈現:以斑斕畫卷延續溫暖力量
經過兩天的連續創作,墻繪作品最終完美呈現。當最后一抹顏料落筆時,整個敬老院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6 平方米的活動室外墻,12 朵直徑 1.2 米的向日葵組成朝陽圖案,花盤中心的螺旋紋用深淺不一的褐色勾勒,仿佛蘊藏著時光的密碼;食堂入口的牡丹圖以 “花開富貴” 為主題,6 朵盛放的牡丹搭配 3 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象征著生命的延續;22 米長的連廊兩側,月季藤蔓蜿蜒伸展,其間點綴著蝴蝶與蜜蜂的簡筆畫,營造出 “蝶戀花” 的生動意境。
作品完成后,志愿者們與老人共同舉行了簡單的 “揭幕儀式”。當覆蓋墻面的防塵布被緩緩拉開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人們走上前,有的輕輕觸摸墻面,感受顏料的質感;有的在畫前合影,笑容與花影交相輝映;還有的老人數著花瓣,嘴里念叨著 “真好,真好”。敬老院院長在儀式上感慨道:“這些畫不僅讓院子變美了,更讓老人們的心亮了。孩子們用畫筆告訴我們,衰老不是生活的終點,生命永遠可以像花兒一樣綻放。”
參與活動的志愿者們同樣收獲頗豐。美術專業的周航說:“第一次將專業技能用于公益,發現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欣賞,更在于傳遞力量。” 非美術專業的林曉雨則表示:“原本覺得自己不會畫畫幫不上忙,沒想到通過打磨墻面、陪伴老人,也能貢獻力量。這讓我明白,公益不分技能,有心就有光。”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團隊與敬老院簽訂了 “長期維護協議”,承諾每學期返校進行墻繪修補與翻新;同時建立了 “定期探訪機制”,將單次活動延伸為持續性服務。這種 “授人以漁” 的長效機制,讓青春的筆觸繪制的不僅是一時的美景,更是一份延續不斷的溫暖承諾。
此次志愿墻繪活動,以青春為筆、以愛心為墨,在敬老院的白墻上勾勒出生命的活力與代際的溫情。當夕陽的余暉灑在斑斕的墻面上,那些綻放的花朵仿佛在訴說:尊老敬老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象的行動;青春力量不是單薄的標簽,而是厚重的擔當。在這幅由兩代人共同 “創作” 的畫卷中,我們看到了傳統美德的傳承,更看到了新時代青年用實際行動書寫的責任與成長。
來源:淮北師范大學計科院2024級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微光暖基層 青春辦實事”基層服務實踐團
發布時間:2025-08-0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