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追風箏的人》
一直聽說《追風箏的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但是我一直沒有沖動去找來讀讀看。所以那天看到朋友送的這本書,我欣喜若狂。如今讀了之后,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引人入勝那么簡單。它將是攝人心魄的,它包含我們生活中的所有主題,愛、恐懼、勇敢、愧疚、救贖……都浮現在這些平常而又令人揪心的字里行間。它將會挑起自己內心的一次審視與對話,使我不住的發問:我究竟是哈桑還是阿米爾?我會不會在哈桑被人羞辱的時候為他挺身而出?我是否會有勇氣重拾那條做“好人的路”?我在拼命想要得到某些東西的同時,我是否已經丟失更為寶貴的品質?
……
小說中的“我”也就是阿米爾,阿富汗當地一個富商的兒子,從小就養尊處優。哈桑是阿米爾的一個仆人的兒子,從小和阿米爾長大、玩耍,兩人也成了“私下里”的好朋友。但是阿米爾的爸爸對于阿米爾的愛和對于哈桑的愛,在阿米爾眼中,似乎他更加愛護哈桑。阿米爾便對哈桑產生了日久彌深的嫉妒之情,阿米爾在害怕,哈桑會更多地奪走他爸爸對他的關注和愛。盡管他眼前正在看著哈桑正被阿塞夫羞辱,但是他卻靜靜地躲在角落,像一個懦夫一樣掉頭往回跑。他不能接受自己即將失去的那只藍色的風箏。這是風箏大賽中最后掉落的風箏,象征著榮譽和觸手可得的父愛。對于阿米爾而言太重要了。
哈桑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沒有錯失過任何一只掉落的風箏。為了他親愛的阿米爾少爺,為了他而保護的那只在風箏大賽中最后掉落的藍色風箏,他沒有屈服阿塞夫的野蠻與人多勢眾,最終被羞辱一番而得以保留那只藍色的風箏。“為你,千千萬萬”。我想是整部小說哈桑說得最為感人的一句話。那時候,阿米爾贏得了風箏大賽,終于將最后一只藍色風箏擊落,阿米爾想哈桑說他想要得到那只藍色的風箏。哈桑朝著風箏一陣小跑之后對阿米爾說的一句話。
“為你,千千萬萬”。簡單的一句話卻感人至深,它表明了朋友之間至真至純甘于付出的承諾。相比之下,阿米爾在巷子里眼睜睜看著哈桑被欺辱卻躲藏起來,顯得無比失敗。也正因為這樣,他幾乎無法寬恕自己,他無法面對自己和哈桑。他開始不理會哈桑,嘗試要求爸爸更換仆人,甚至將自己名貴的手表和大把阿富汗鈔票偷偷藏進哈桑的床單下面,栽贓是哈桑偷了,終于阿里和哈桑明白這一切而選擇了告別!
這是小說的前半部分,“我”在文中充滿大量的內心旁白,每一次都仿佛在直擊自己內心深處。當然小說并沒有這么簡單,我也不想過多得把小說內容透露出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自己去讀讀。
“追風箏的人”這一情景,在文中既是寫實的也是象征的,但是我覺得這一情景在文中是最為優美動人的地方。一方面這是哈桑形象最為集中的體現,為了朋友的承諾傾盡全力地奔跑,僅此就夠了;另一方面這又是虛幻的,風箏可以代表著父親的愛、朋友的情誼、乃至正直、勇敢、擔當等可貴的品質。追逐的人就不僅僅是哈桑了。對于阿米爾而言,我認為它代表著人生品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人生才能夠健康健全。它將是能讓自己走“一條好人的路”的力量。
我們何嘗不是一個追風箏的人,為了我們生命中認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不斷追逐。那可以是功成名就,那可以是有房有車,那可以是銀行卡里的存款,那可以無上權力,那可以是很多很多東西,它們都猶如一只風箏在我們心里頭飛翔著,線的一頭牽拉著我們的心跳和神經,我們為之追逐為之瘋狂為之舍去了很多其他東西。但是,我們是否有先問過我們自己它們真的就是那么重要嗎,會一直那么重要嗎?
我想阿米爾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就在他決定從美國飛回阿富汗的時候。美國,是一個平和安寧的地方,他在這里剛有他幸福的家庭。他接到拉辛汗的電話,關于讓他“重拾做好人的路”——讓他回到阿富汗戰地去解救哈桑的遺孀——索拉博,這有可能有去無回。他立馬回想到他自己當年在巷子里的的情景:哈桑被阿塞夫欺辱而他自己卻選擇掉頭逃跑,一聲不吭。阿米爾了悟,原來真正屬于自己的風箏就在那一刻自己的風箏斷了線。也正因為這趟“好人的路”他才知道,原來一直陪伴自己玩耍童年的仆人的兒子,原來就是自己爸爸的私生子,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如果時光倒流,知道真相的阿米爾會不會為自己的弟弟挺身而出?兄弟是否比風箏更加重要?勇敢正直是否比風箏更加重要?
我們可以努力去追逐我們想要的,我們可以盡情去追逐那些我們認為是重要的,但是無論如何都要讓自己走在一條“做好人的路上”。
追風箏的人呢?你是哈桑還是阿米爾?
時間:2023-05-26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