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上墳燭
賣田筑墳
原來,玉成還未出生父親就去世了,沒多久爺爺也亡故了,家中只剩玉成母子倆,以及玉成的奶奶。在玉成四歲生日這天,玉成娘就開始教他讀書寫字。六歲時,他由外公接去教養。
去年秋天,玉成的奶奶也病故了,因無錢安葬,玉成娘只得把糊口的兩畝薄田變賣,換得鳳凰山上的一塊墳地,筑起一個雙穴墳墓,把婆婆的靈柩安置一穴,又把十年前臨時安葬在屋后的公公的遺骨遷入相鄰一穴。終于讓兩位老人同息一墓,入土為安。
玉成的外婆看女兒在夫家獨自一人孤苦無依,便叫她回娘家去住。但村里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長輩過世,第一年內靈魂要回家吃飯,玉成娘唯恐婆婆魂魄無依,不得不婉謝了母親的好意,答應一年后再回娘家。此時玉成已經十歲出頭了,想著母親孤苦,便提出回家陪母親一起生活。
從此,母子倆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好不清苦。幸好,玉成娘寫得一手好字,與她家相隔不遠有個庵堂,當家師父見她母子倆可憐,便請玉成娘抄寫佛門經卷,庵堂則供給母子膳食。
玉成娘操勞多年,身子是一天比一天虛弱。昨夜,她為燒煮上墳用的祭品,在灶間一直忙碌到天亮,終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為不誤祭祖大事,她只得叫玉成獨自去給爺爺奶奶上墳。
玉成心中記掛母親的病情,匆匆上墳歸來后,來不及放下手里的東西,便來到母親床前問候。玉成娘見竹籃中還留著一枝尚未點過的蠟燭,頗感奇怪,于是問起了緣由。一向聽話孝順的玉成這時卻支支吾吾起來。在母親不停地追問下,他才不得不道出其中緣由。
原來,玉成的奶奶在世的時候,對媳婦并不好。雖然玉成娘每日起早摸黑忙著養家糊口,卻仍常常被婆婆無端責罵。玉成每次從外婆家回來,都看到娘親受辱吃苦,向鄰里們一打聽,才知道此類事常常發生,玉成娘卻總是逆來順受,不說婆婆半點不是。
“為了準備祭品,娘累得病倒了,兒子越想越覺得娘太可憐了,當我到了墳前,放好祭品,正當要點燃上墳燭時,突然起了一個怪念,不給奶奶點上墳燭了。”玉成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懂得男左女右的禮規,知道爺爺在左邊,所以就只點了左邊的一枝上墳燭。奶奶她對娘不好,不配享用我們的祭拜!”
玉成娘聽了又氣又急,破天荒對兒子訓斥起來:“孩子啊,你怎么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來!”一口氣接不上,竟然昏厥過去。玉成急得大哭起來,隔壁的何嫂聞聲趕來,又是掐人中又是揉胸口,總算喚醒了玉成娘。問清事情的起因后,何嫂勸道:“妹子也不要太生氣了,雖然說玉成這么做太不應該,可他畢竟只是個孩子,而且也算是事出有因。”玉成奶奶對媳婦的刻薄言行,何嫂心里自然是一清二楚。
玉成娘慢慢平靜了下來,她把玉成叫到床前,柔聲道:“你奶奶是個苦命人,兒子、丈夫相繼過世,心中凄苦無處排遣,才會對我發脾氣,外人不明就里,往往只看到她對我大呼小喝,卻不知道她心里的苦處啊!”長嘆了一聲,她繼續說,“且不提這些,奶奶對你這個孫子總是疼愛有加吧?你可還記得三歲時一次百日大病,奶奶天天五更起來朝天燒香,求菩薩把她的壽數添到你的命上!”
玉成依稀記得生病時,奶奶曾細心地照顧他,蒼老的臉上滿是慈愛和焦灼的神情。想到這里,玉成深深地感到自己錯了。他向娘懇求,重上墳山,補點一枝上墳燭,向奶奶賠罪。于是,玉成請何嫂留家照看母親,自己重新上了山。他跪在墓前,想起奶奶對自己的種種疼愛,心中越發愧疚,不由得哭出聲來。玉成娘久等不見兒子回家,好生掛念,才要何嫂攙扶著她趕到墓地。
聽到這里,陳思源不由得對“賣田筑墓”的玉成娘心生敬意,這真是一位賢惠的好媳婦,也是一位諄諄善誘的好母親。今天的事,不正是他為編著書籍所一直在尋訪的孝賢故事嗎?為了能得到更多翔實的資料,他又向玉成娘打聽起了她的身世。
婆媳之道
十多年前,鳳凰山南面的錢塘江邊有戶姓李的人家,住著夫妻倆和單丁兒子。那年元宵,李家從杭州城北武林門外一個書香之家迎來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媳婦,她就是現在的玉成娘。
成親半年,小夫妻同耕共讀,情深義重。玉成娘溫婉賢惠孝順有禮,公公對她贊不絕口,只是婆婆始終對這個媳婦有些莫名的隔閡。玉成娘不由想起出嫁前夕,母親對自己所說的那番話。她便按照母親的教誨行事,終于慢慢地打開了婆婆的心扉。不久婆媳之間漸漸親密起來。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四鄰六親無不羨慕。
常言道“十年好媳婦熬來個惡婆婆”,這種不幸的世代輪替,正是陳思源近來日思夜想的著述難題。他不由好奇地插口問道:“你母親對你說了什么,這般有效?”
玉成娘回想舊事微微一笑。原來她母親身為婆婆,切身有感婆媳之間相處不易,因此早早地交代女兒,到夫家后要對婆婆格外孝順和體貼。
她告訴女兒,凡為母者,十月懷胎生下兒子,從哺乳、撫養到長大,輾轉膝下,多少年月日夜相隨。含辛茹苦等到了兒子成婚,好比耕種得到了收獲。這時候兒子在母親心目中是何等地寶貴。而有了媳婦,兒子難免會減少與母親的接觸,這就是常有人說的“討了媳婦,丟了兒子”。這能怨誰呢?做婆婆的當然會埋怨媳婦,婆婆總覺得是媳婦“奪去”了她的至愛。婆婆在這樣的心情之下,要體貼媳婦當然就不容易了。再加之婆婆是上了年紀的人,性格固執、成見深,較難接受兒子成親前后的變化。因此,做媳婦的要設身處地為婆婆著想,提醒丈夫要如同婚前一樣,外出要先告訴父母,回家要及時去見父母。媳婦要把公婆視為生身父母……玉成娘就是這樣,解開了婆婆的心結。
陳思源聽了心服口服,想不到民間多有大義之輩,普通的婦人也有如此見識。
再說李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當年八月十八錢塘江潮比往年大得多,丈把高的洶涌大浪無情地沖走了正在觀潮的十多個人,其中就有玉成父親。這時,玉成娘已經懷胎數月,不料竟遭此橫禍,孩子還未出生,就沒了父親。
真是禍不單行。玉成娘的公公因兒子的悲慘遭遇,傷心過度,一病不起。在孫子出生之日,一時激動,命歸西天,只留下他給孫子所取的名字:“玉成”。
玉成的奶奶經受不了娶媳喪子、生孫亡夫的悲痛,又受了一些閑言碎語的影響,覺得是媳婦的命兇,沖撞了她家的靈氣,所以她把李家的苦難都歸結為玉成娘的罪孽。盡管玉成娘勤勞持家,對她百依百順,受了委屈也總是逆來忍受,但還是得不到婆婆的原諒。玉成娘就這樣忍辱負重苦苦熬了十年。
萬全之策
墓地前,五個人說的說,聽的聽,不知不覺時間過得飛快,那枝上墳燭已燃到了盡頭,隨著火苗最后一跳,化為縷縷青煙,燭火終于熄滅。
跪地的玉成向奶奶的墓碑磕了一個頭,這才起身,踉踉蹌蹌地走到他娘的膝前,又要跪下。在旁的何嫂一把將他扶住,說:“知錯能改就好了,你娘不會再生氣了!”何嫂說著,去收拾墓桌上的祭品。
至此,陳思源已為著書收集了豐富的資料,他合攏紙扇,露出了心滿意足的微笑。這時,玉成娘從墓沿慢慢站起身來,對陳思源深施一禮,恭敬而懇切地說道:“先生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又能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杭州滿城皆知。今婦人不顧家丑外揚,把不幸的家事和兒子的大逆不道都向先生一一稟告,也把不成章理的婦人之見大膽坦言。猶如病家求醫,毫無隱瞞。萬求先生對我兒言傳身教,教我兒知書達禮,我也不指望他將來飛黃騰達光耀門楣,只是盼他能做一個磊磊落落的正人君子。”
陳思源聽之動容,思而生情。玉成對過世奶奶有如此不合情義之舉,當然是大錯特錯,但他知錯能改,且心誠意切,卻也令人欽佩。何況玉成聰穎過人,彬彬有禮,又生得眉清目秀,一副吉人天相,陳思源對他早就有了好感,進而產生了助人之心。
陳思源說:“玉成天資聰穎,力求上進,是出類拔萃的好苗子。且自幼受到慈母和外公的良好啟蒙,根基扎實。若能盡早到書院得到嚴師教誨,將來必成大器。”
玉成娘一聽此言,便知道兒子求學一事已不成問題,可她又想起自己家境貧寒,不由得眼圈一紅:“只是不知進書院需要交多少學資,只怕小婦人無力承擔,誤了孩子的前程。”說著又要抹淚。
陳思源忙表示如果玉成進萬松書院就讀,一切生計等事自由他來籌辦,這樣才算是幫人幫到底。玉成娘聽了感激涕零,連連稱謝。何嫂也高興地連說玉成遇到了大貴人。能進書院求得名師指點,玉成自然高興,但他又想到自己走后母親又不免要獨自一人在家,而且母親為了他操勞經年,身體虛弱,他又怎么能安心離開呢?陳思源看在眼里,也為玉成對母親的一片孝心而感動,手中折扇一搖,拈須沉思片刻,已經想到了一個面面俱到的萬全之策。
陳思源自從夫人去世以后,雖然自己也常在父母身邊噓寒問暖、悉心侍奉,但總不及女人細心體貼。如果玉成娘能到陳府中來幫他照顧兩老,該是最好。再想到小嬋,女孩子長大了,做父親的總有不便,有玉成娘在身邊看護,他當然也可以放心了。
于是,陳思源就把這個想法講了出來,問玉成娘是否愿意。他還告訴玉成娘,他母親在家里設有佛堂,她可繼續為庵堂抄寫佛經,以報答庵堂當家師父對他們的恩德。玉成娘拉著兒子的手,兩人再次向陳思源千恩萬謝。小嬋高興得不停問:“什么時候到我們家來?”
又經一番商量,終于定下來:先由陳思源把玉成送往萬松書院,玉成娘暫在家里調養,由何嫂多加照顧。等到玉成奶奶過世滿一周年后,再接玉成娘進陳府。對陳思源這樣一個面面顧全的安排,大家齊聲贊好。
清明上墳,素不相識的人萍水相逢。一枝上墳燭,導出了一個孝賢故事。而這故事正巧事關孝道中最為難解,又是最為家常的婆媳情結,這使皇命在身的陳思源如獲至寶。一個時辰,一方墓地,這位翰林大人已有一個向萬歲爺復命的奏本想好在心中。
時間:2022-11-0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