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同學,在小學三、四年級時,便跟隨母親一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至今已近十個年頭了。他們母子的勤勉力行,真正讓我看到了落實中國圣賢教育卓有成效,確實可以達到變化氣質,并使一家人和樂、吉祥,其效驗,真實不虛!
因為真切地感受到,這位同學的日常作為與他的文章是完全相合的,所以推薦此文,但尊重他本人的請求,隱去了他的姓名。期望有更多的莘莘學子能從此文中獲得啟發,找到真正的下手處。
君子務本學習有本
怎么樣找到學習方法?
學習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嗎?
這門功課到底該怎么學?
……
這些,或許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最常見、最敏感、也最為棘手的問題。
平常常說:「學要得法。」確實,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會產生莫大的影響。
然而,僅僅這個「法」卻又是那么的變幻莫測,令人難以把握。如今漫步書店,各式各樣介紹學習方法的書籍可謂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同是學習理論,既有國內的,又有國外的。單是國外的,還分為英國的、美國的、意大利的、日本的……翻翻這本,說早上記憶力好;翻翻那本,又說晚上睡前記得牢。同是英語學習,還有牛津、劍橋、新概念、許國璋、李陽……面對這么多選擇,真如置身于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
很多同學又非常愛看專門介紹學習方法的書籍,看后便欣羨不已、躍躍欲試,常常會采用其中某些方法。試幾天覺得不適合自己,于是換一種;試幾天覺得不適合,于是再換一種。就這樣白白耗費了許多時間、精力,但最終仍一無所獲。所以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感嘆: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真難啊!
學習方法真的就這么難找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叫「好的學習方法」。這真應了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因而對于他人的方法決不能強行移栽,否則很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不能「開花結果」。我們可以在參考他人方法的基礎上,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那怎么找呢?別看方法如此之多,如此之繁雜,卻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古人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要說:「學習有本,本立而法生。」我們平時都在苦苦追尋學習方法,但卻忽略了它的根本。這一根本說起來可謂老生常談,婦孺皆知,那就是孝敬存心。可以這樣肯定地說,只要心存孝敬,就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您相信嗎?
孝
談到「孝」字,不少同學可能都會心生反感,是否覺得它太古老、太落伍了呢?其實這是因為不明理而產生的一種誤解,因為我們對「孝」字的概念可能都還沒有明晰的認識。
最早我自己也極其不理解、反感、甚至厭惡此字,和「三綱五常」之類的詞語,覺得這都是古代束縛人的東西,要一味地順從父母,是舊道德、舊文化,與潮流倡導的「民主、平等、自由」完全背離,是嚴重束縛人身心的大山,理應踩上幾腳再摔到十八層地獄下永世不得翻身的。可是在上初二的時候,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我接觸到了「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終于徹底改變了原先的看法,并為以前的茫然無知而悔痛交加。
上面是這樣解釋「孝」這個字的:金文「孝」字,為子承老形,上為老,下為子,代表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
一看之下,頓覺十分有趣。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孝字,卻還有如此深奧的含義,并不是什么死板、教條的東西啊。再往下看,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跟孝字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盡到本分就是盡孝。
作為子女,就應該盡到子女的本分。時時感念父母的恩德,關注父母的需要,哪怕自己進門時向父母問聲好,父親下班時遞上一杯茶水,母親做飯時幫忙擺擺桌椅,都是一點一滴的孝行。如果不聽父母教誨,不感念父母恩德,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就是不孝。
作為學生,就必須盡到學生的本分。尊敬老師,愛護同學;努力學習,提高道德修養。否則品質惡劣,學習不好,讓父母擔憂,就是不孝。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就必須盡到社會成員的本分。遵紀守法,明禮誠信;關心、體貼、愛護身邊每一個人,讓自己身旁充滿和諧與溫暖。否則冷漠自私,甚至奸詐狡猾,為非作歹,讓父母蒙羞,就是不孝。
如果把此心再推廣開來,像儒家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孝敬父母般恭敬誠懇地對待自己身旁的老師、同學、朋友等每一個人,時時觀察到他們的需要,并不時予以援助,那就是更大的孝行了。
最初讀到這些話語時,我不禁目瞪口呆:這跟原先觀念中的孝可謂大相徑庭!看著這些解說,心簾不禁一次次拉開,往事一幕幕不斷在心頭上演。
上小學時一次高燒不退,媽媽于深夜跑出門外,想方設法找來姜和紅糖熬成糖漿讓我喝下。直到今天我還記得那碗糖漿的美味,直到今天紅糖熬姜還是我最喜歡喝的飲品。
我中午一直回家吃飯,每次都是媽媽回來做。一天中午到家時媽媽還沒有回來,過了很長時間才聽到敲門聲。打開門一看,媽媽正站在外面,衣服上布滿塵土,臉上、手臂上還有些發紫,可第一句話就是:「等了這么長時間,餓了吧?」后來才知道,每天媽媽都是急匆匆地趕回家,那天路上不幸被一輛三輪車撞倒在地,可回到家第一句話卻是……現在回想起來,鼻子還略略發酸。
更不用說,襁褓時,媽媽每隔兩小時喂一次奶,而我卻吐得到處都是;長大后,媽媽費盡心思做好的冬衣,卻被我在地上打滾撕扯得棉絮飛揚;上學了,媽媽想跟我說幾句話,我卻不耐煩地說:「還要跟同學們出去呢!」細細算來,從小至初二,媽媽無償為我做了一萬五千次的飯,洗了數千次的衣服,五千次早晨將我喚醒,五千次夜晚在門口等我歸家。一日日的時光,揉皺了媽媽原本光滑的皮膚;一年年的歲月,染白了媽媽原本烏黑的頭發……還有多少的辛酸痛苦沒有計算在其中,但都化為了額上每一條皺紋,手上每一道疤痕,腳上每一塊硬繭……
想到這兒,淚水不禁奪眶而出。平常一個人對我們稍微友善一點,我們都會感激不盡;送給我們一些小禮物,我們都會感謝萬分。那父母對我們這么大的恩德,給予我們生命的恩德,我們為什么就不知回報呢?烏鴉尚能反哺,羊羔還知跪乳,難道我們堂堂人類竟連動物也不如嗎?這時再看到「孝」——「善事父母者」,竟一點兒也不刺眼了。反而覺得感念父母的恩德、體察父母的需要,正是我們為人子女的本分。難道我們就忍心置此大恩于不顧,忍心讓父母憂心忡忡、愁上添愁嗎?
時間:2021-07-06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