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大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心得分享
于是從初二起,我就暗暗立定志向:一定要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現在就讓父母安心。將來學有所成,也好回報父母。
說也奇怪。本來我之前學習成績也很一般,但自從那次立定志向要學好之后,學習就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其實那時我也沒考慮過什么學習方法,只是一門心思地要學,以盡孝道。別的同學常常會說:「你的方法不錯啊,從哪兒學的?跟我在某某書上看到的很相像嘛,教我一些吧。」可我總是一頭霧水:「我哪兒專門用什么學習方法啦?」其他同學就會舉例:「比如你上體育課一邊跑步一邊記單詞,做操時復習課文背誦,英語總是當堂就把知識點記住,數學……」還沒說完,我立刻就把對方止住:「這就算學習方法啦?我只是想節省一點時間,多學點,多鞏固點知識而已。怎么樣能快點記住知識、效果好,就怎么樣學。」
是的,怎么樣能快點記住知識、效果好,就怎么樣學。后來中考之后,我漸漸領悟到,當一個同學充滿孝心時,學習起來是無需外界推動的,自然就會有無盡的動力。因為學習知識是學生的本分,學習不好讓父母失望,就是不孝。這時再去學習就會勁頭十足、精神百倍,由于心無旁騖,學習自然方法簡捷而效率很高。即使遇到新情況、面對新問題,也能心神集中,以不變應萬變而輕易駕馭。在其他人眼里,他學習起來就相當得法。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是這個道理。
而從感恩心中生出的孝心,正是永不疲倦刻苦學習的動力之源。由于不摻雜一絲毫私心,也更容易達到「精誠」的程度。明白這些道理后,我高中就繼續如此要求自己,并常常看《弟子規》、《二十四孝》和《幸福人生講座》等書籍,并注意把它們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結果高中三年,我從來沒感覺到什么「水深火熱」、「苦苦煎熬」,學習起來比其他同學都要輕松。也許正是孝心讓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少走了很多彎路的緣故吧。
其實要做到孝并不困難。早上起床向父母問一聲好,離開家門說一聲「再見」,平常幫爸爸媽媽端端飯、洗洗碗、拖拖地,都是盡孝,關鍵是能體察到父母的需要。比如父母下班回家時汗流浹背,趕緊遞上一塊手巾再端上一杯水;父母做完家務后一臉疲憊,趕緊上前去捶捶背再陪著聊聊天;看到家里少什么日用品了,趕快想到中午或晚上放學時帶一些;住校的同學還可以定時給父母打打電話,匯報一下自己近期的學習、生活情況與心得。不要以為做這些是浪費時間,一方面可以換換腦子,為我們緩解一下由于長期學習而帶來的疲勞、緊張,使后面的學習更加有序、高效;另一方面有利于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融融的生活氣氛,使我們在經歷一天與風暴的搏擊后能有個安寧的港灣。更何況孝源于內心、源于天性,行孝時的感覺最為快樂。我那時就常常幫媽媽買買東西、做做家務,甚至連高三考試時期也不例外。因為我喜歡那種從內心深處噴涌而出的喜悅,喜歡學習時頭腦保持清醒的感覺。同學們,請試一試吧!
各位同學,難道您的父母就沒有一個舉動讓您感動嗎?難道您就記不得一個細節難以忘懷嗎?難道您現在面對父母端上的一杯水、一碗飯還無動于衷嗎?也許有很多很多東西讓我們感動不已,但由于平時課業繁重,生活單調、機械,這些感動的瞬間早已被塵封,鎖在了記憶深處。沒關系,請稍稍靜下心吧,閉目靜坐,細細回憶起那讓自己最為感動的一刻,最難以忘懷的一瞬。把它作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的艱難求學之路,乃至漫漫人生之途。
請記住這句話吧:德行好的同學,成績是不會差的。而孝心,正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敬
其實真正的孝就包括了敬。不單單是要好好學習,為父母多做做事,更重要的是對父母要有恭敬之心。同時,對其他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
首先要恭敬老師。在古代,一個孩子對父母和對老師的禮節幾乎是相同的,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過世,對父母守喪三年;老師過世,對老師心喪三年。古人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敬老師,便不得利益」。
關于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因為我小時候也是一個鼻孔朝天,對老師極不恭敬的學生。
我對初二時的英語老師就尤為不敬。那時我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總覺得自己英語水平還挺高,認為老師講的知識太淺了,甚至對老師的發音都百般挑剔。于是我上課不聽講成了常事,作業胡寫、不寫更是家常便飯,早讀課就抱著一本英文小說或是英文雜志,路上見到老師也不問好……
開始幾個星期還沒什么,平常考試都能輕松應付,可期中考試時問題就來了:英語竟只考了77分。要知道過去可都是九十大幾啊!看看那些平時考八十幾的同學,這次竟個個都比我高,有的甚至還上了九十。
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刺目的「77」仿佛是當頭棒喝,一下子把我從優越的睡夢中打醒。再仔細一看錯的題目,發現大部分是語法細節和詞組問題,還有一些純粹是考試時頭腦糊涂導致的。把其他同學的筆記借過來一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知識老師上課時都講過了!即使再簡單的知識點也都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更何況許多問題本身并不簡單呢!并且由于平日驕慢、心浮氣躁,考試的時候自然會疏忽大意。暈頭暈腦看錯題目、填錯選項,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由于平常小考考察的內容不多,駕馭起來自然容易。可大考時各種考點交錯混雜,哪還有那么僥幸的事情呢?經過一番仔細反省,我猛然明白:不可以再如此驕慢下去了。在老師的如大海般浩瀚的知識面前,我連一方小水潭都不如!
從那之后,我上英語課立刻像變了個人似的,認真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并且細心做好筆記。說也奇怪,這時我突然覺得老師對許多問題講得都很深、很透,看似簡單的知識往往也都有很多值得注意、值得挖掘的地方,而原先自己掌握時只是淺嘗輒止而已。從此一下子對老師就又生起了信心、生出了恭敬,見到老師也連忙問好。隨著信心的增強、恭敬心的增加,我的英語成績又開始不斷提升,到了初三還在全國英語能力競賽中獲獎。同學們看到我,都說:「你現在跟過去聽課大不相同了嘛。」我嘆口氣,說:「是啊,不尊敬老師怎么能學到東西呢?」
我們身旁也許有這樣的同學:腦子很聰明,成績也相當棒,可在關鍵性的考試中卻屢屢失誤。我上高中后就留心觀察這些同學,發現他們當中很多人對老師都缺乏足夠的恭敬。有的覺得老師講授的過于簡單而另搞自己的一套,有的認為老師出的題目過于幼稚而不屑一顧,有的甚至覺得小學、初中老師的水平也不過爾爾……要知道簡單中的細微之處就不簡單,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要知道難題也是基礎方法與技巧的組合,拋卻基礎的訓練只是建空中樓閣;要知道如果沒有小學、初中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的鋪墊,我們又如何吸收現在新的知識呢?
細細回想一下,老師的確相當辛苦。每天早晨幾乎跟我們同一時間進校,晚上同一時間回家;一天至少上三四節課,也就是要站著講兩三個小時;暑假補課時,老師常常講得滿身汗水,就如同被大雨澆過一般。要知道不少老師還有自己的家室,有自己的子女、雙親啊,可我們每個同學就因為走進了這間教室而步入了老師的心坎:我們每一進步,老師都喜悅不已;我們每一失誤,老師都會愁眉不展,甚至一夜為之輾轉反側。而汶川地震中又涌現出多少老師以生命保護學生的事跡啊!光就這一份教導愛護之情就難以回報了,又怎么敢對老師生起一絲一毫的不恭敬之心呢?
所以古人云「尊師重道」。是的,只有尊敬老師才能重視他的學問,只有重視其學問了才能全心全意地學習。若認為自己已經很不錯了而心生驕慢,就如同濕的海綿一樣很難再吸進新的知識甘露了,但畢竟學無止境啊。牛頓說他拾起的只是一塊發光閃亮的貝殼,那我們所擁有的有沒有一粒塵、一粒沙之多呢?
所以請記住這句話吧:尊敬老師乃學習之基。
不光對老師要尊敬,對其他同學乃至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要尊敬。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道德學問比自己好的,要學習其長處;道德學問不如自己的,要反觀自省,看有沒有其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此在心地上不斷下功夫,就能保證自己無論在順境逆境中都能不斷提升。
如果把心量再擴大一點,就會發現對一切人、事、物,無不需要恭敬的態度。曲禮云「毋不敬」,正是此意。
恭敬我們身邊的每一件物品吧。這并不是說整天將其供奉在案頭,連動都不敢動一下,而是說物盡其用,并加以愛護。比如書本看好了,將其放在該放的位置;書頁破損了,要及時補好;上學時,將桌子擦干凈;放學后,將椅子放整齊了再離開;愛護花木,將歪斜的枝條扶正;保護環境,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乃至于珍惜時間,節約水電,不浪費食物……別看這些都是生活的細節,細微之處正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學習潛能和品行才干。
恭敬我們從事的每一項事業吧。作為學生,就必須專心于學業;為人子女,就必須奉養父母。把著眼點放小一些,比如考試時謹慎小心,不疏忽大意;寫作業時刻苦思索,不隨便敷衍;承擔班級工作,要盡心盡責;與同學交往,須誠心誠意……前面講到有同學雖聰明但大考卻屢不理想,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考試不恭敬,認為卷子簡單而心生輕慢,自然成績也就給他以足夠的回敬。我們也許有同樣的體驗:考試中,自己得意的科目的成績反而不如不擅長的科目。其原因也就在于面對前者時恭敬不夠而粗枝大葉、自以為是,面對后者時敬心十足而小心謹慎。由此可見,恭敬心不可不重視啊。
那么如何培養恭敬心呢?首先要有謙虛畏慎之心。所謂「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強的人多的是,我怎么能因為眼前一點小小的成績而固步自封、狂妄自大呢?落實到生活中,謙虛可以從真誠地贊揚他人做起,可以從耐心檢點自己的錯誤做起,可以從走路低頭、注意微笑、言語柔和做起。也許初做時都有些強制,但沒關系,只要行之日久,習慣成自然,就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了。
其次要學會感恩。我們曾否想過,生命慧命,源于何處?吃穿用度,來自何方?美好生活,從何而來?所以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感激老師辛勤教導,感激同學們的幫助關心,感激農夫辛勤勞作,感激陽光、大氣、水、土壤、鮮花、芳草……所感激的對象似乎無窮無盡。是的,活在世上,哪一個人能獨立存在?少了一樣,我們都可能無法生存下去。因而又怎么能不對眼前的一切生出感恩之情呢?又怎么能不對其萬分恭敬呢?
同學們,敬,絕不僅僅是那一鞠躬,而是那一鞠躬背后對老師道德學問的景仰和效法;敬,絕不僅僅是那一微笑,而是那一微笑背后對同學學識的肯定與贊許;敬,絕不僅僅是那一低頭,而是那一低頭背后對小草、沙石、大地不畏踐踏、承載我們的無限感動……
總而言之,心敬則謙虛,謙虛則納物,納物則廣識,廣識則學習進步。
孝與敬
其實孝和敬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敬的孝不是真孝,因為哪有跟父母甩臉色的人還聲稱自己孝順呢?正如孔子所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同樣,沒有孝的敬也不是真敬。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者莫過于父母。如果對父母都不敬的話,對他人點頭哈腰可能出于真心嗎?所以請不要做一個忘恩負義之徒,請先從孝敬父母做起吧。然后將此心擴大到恭敬老師、同學,最后到恭敬對待每一個人,恭敬萬物,以至于草木、花石、空氣、流水……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正是我們每一個為人子女、為人學生者的本分。盡到這一本分,行之有年,您一定會逐漸感受到家庭和樂、同學和睦的快樂,您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學習正在不斷進步。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同樣的,學習有本,本立而法生。只要您牢牢把握住孝敬存心這一根本,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具備,成績提升一日千里也將不再是夢。同時,您的身旁一定處處和諧、處處歡笑、處處陽光、處處鳥語花香。同學們,請試一試吧。不試不知道,一試才知真有效。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立志學有所成以回報父母、報答老師、報效國家的同學能夠圓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