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鑒賞及答題要領
古典詩詞歷來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怎樣教?如何學?如何在應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就這些問題,我編撰了此文,愿同仁和我們的學生于此受益。
本文主要從六個方面闡述:一、詩詞閱讀的基本要求和思路;二、答題要領;三、鑒賞表達技巧及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示例;四、答題方法和步驟;五、運用答題模式;六、詩歌鑒賞題出錯原因及應對策略。
一、詩詞閱讀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古典詩詞鑒賞之原則: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
1.寫什么(人、事、物、景)。
2.怎樣寫(藝術(shù)手法、語言特色)。
3.為什么寫(知人論世、目的意圖、思想感情)。先感悟這首詩是樂詩還是哀詩,再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分析樂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順序:意象──想象──畫面[意境]──情感)總起來說就是:先明確寫了什么,再弄清怎樣寫法,最后讀懂為何而寫。通過誦讀(默讀),深入體察作品,鑒賞古詩才會有正確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誤區(qū)。
例: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棲樹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套用上述方法,我們可以這樣分析:
1.寫什么?寫景抒情,詩人描繪了一幅中秋月夜圖: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院中的樹上烏鴉停止了聒噪,在這萬籟俱寂的時刻,秋露輕盈無跡,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2.怎樣寫的?前景后情,這是一幅寧靜傷感的畫面,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婉動人。
3.為什么寫?哀景哀情,抒發(fā)了詩人望月情懷的鄉(xiāng)愁。
二、答題要領【全面把握鑒賞要領,做到三練:①練判斷,②練理解,③練表述】
(1)我們說“詩言志”“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達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鑒賞重在領悟詩歌的意境,應當從景情關系方面去探尋和體味。寫景是抒情的基礎與鋪墊,抒情是寫景的目的和升華。要善于“體其情”,從而“知其意”。披文觀詩,不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藝術(shù)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內(nèi)涵。
(2)分辨把握四種類別詩詞的答題規(guī)律和不同特點:寫景抒情、詠物言志詠史懷古、即事感懷、邊塞征戰(zhàn)(送友、思鄉(xiāng)、閑情、人生感悟等,也稱雜感)。
寫景抒情詩(如王維《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陽樓》);詠物言志(情)詩(如李商隱《錦瑟》、杜甫《春夜喜雨》、賀知章《詠柳》);懷古詠史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杜甫《蜀相》、劉禹錫《石頭城》);即事感懷詩(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鈴》、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揚州慢》;邊塞征戰(zhàn)詩(如王昌齡《出塞》、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時還可說“山水田園詩”。
(3)把握詩詞起承轉(zhuǎn)合(尤其七絕)的結(jié)構(gòu)、思路和脈絡及大多數(shù)先景后情的特點。(4)“情”“志”的區(qū)別:在詩歌里,“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敘寫表達出來的。(5)“情”“景”關系區(qū)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整首詩歌見“景”不見“情”,先寫草堂春色,再寫雪山江船,有動有靜,色彩鮮明,營造了一種清新、歡快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無比歡快的心情。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br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見“情”不見“景”,首句寫寒雨連江,夜幕降臨,以凄清的景物來襯托離情別緒;二句寫清晨霧中的遠山,顯得分外孤獨,“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離情。作者不因流落他鄉(xiāng)而改變志節(jié),始終保持著高尚純潔品格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6)描寫的角度:正面、側(cè)面、白描、細節(jié)描寫,視覺:形、色;聽覺:聲;觸覺:味;狀態(tài):動和靜、遠與近、時間與空間;情感:虛與實。(四描、三覺、三態(tài)、一情感)
三、鑒賞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也稱表現(xiàn)手法)包括三個方面,即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注意表達技巧起到的作用,表達的內(nèi)容和達到的效果。
(一)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直接(即景抒懷、直抒胸臆)、間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懷古傷己);
2.描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間接(側(cè)面);
3.詠物(敘述: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4.議論(議論往往與抒情結(jié)合一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二)修辭手法及作用
描繪類(作用:生動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描繪]了……內(nèi)涵[形態(tài)])、夸張(生動地突出了…特征)、比擬(生動傳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發(fā)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結(jié)構(gòu)類(作用:和諧音韻、強調(diào)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對偶、反復、頂針;
語氣類(作用:增強語氣、強化感情、引發(fā)思考):設問、反問。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diào)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生發(fā),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fā)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jié)構(gòu)來講,這首詩四聯(lián)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lián)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nèi)容緊密關聯(lián)、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詞組合,構(gòu)成典型環(huán)境。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jié)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diào)了歷史之必然。
9.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lián)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10.虛實結(jié)合,是指現(xiàn)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上闋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闋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jié)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三)表現(xiàn)手法及其作用
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寫景抒情的詩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遠近著筆、著眼視聽、動靜結(jié)合、以動(聲)襯靜、繪聲繪色、虛(寫情)實(實像、實事、實境,寫景)相生、樂景哀情、以景結(jié)情等;
詠物言志、詠史懷古的詩詞:常常借外物表達自己的人格,化無形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鋪陳、對比(揭示對立面,突出形象)、反襯等;
邊塞征戰(zhàn)的詩詞:渲染、烘托、比興、以小見大、象征等;
即事感懷的詩詞: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樂景哀情以景襯情、避實就虛移筆于人、直抒胸臆、對比、反襯、烘托、曲筆(正話反說)、抑揚對應、聯(lián)想、想象、用典、鋪墊、照應、伏筆(暗示)等。
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f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chǎn)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余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fā)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fā)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jié)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jié),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后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jié)情的手法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鋪排即《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xiàn)她的從容鎮(zhèn)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huán)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shù)效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huán)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lián)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烘托屬側(cè)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后用于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zhì)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jié)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qū)φ铡Rr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fā)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9.化動為靜。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tài)的瀑布化為靜態(tài)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ゴ蟮馁濏灐?br />
10.動靜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云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后宮,外宗,險把炎劉并。”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后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xiàn)了少婦因觸景而產(chǎn)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采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組合。意象組合類似于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xiàn)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gòu)成一部前后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個名詞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后兩句于婉曲輕麗的風調(diào)之中,表現(xiàn)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5.重章疊句。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反復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nèi)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6.以小見大。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xiàn)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diào)。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時間:2021-12-1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