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古詩鑒賞及答題要領
17.比興。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后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鋪墊。鋪墊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9.虛實。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2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點化。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云天,黃葉地”的句子。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22.對比。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靈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3.疊詞。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復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4.互文;ノ氖侵腹糯娢南噜従渲兴玫脑~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25.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莊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6.倒裝。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后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后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為“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
27.聯想。聯想是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28.想象。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29.象征。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兜茄轮莩亲鳌)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謙的《石灰吟》。
30.照應。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四、答題方法和步驟
(1)根據賦分,確定答點,先總(概括知識點)后分(分析闡釋),綱舉目張。抓住古詩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所有的古詩不管怎么設題,都要回到“景”和“情”上來,即:用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點,與情有什么內在關系(表現手法)。
(2)比較閱讀類的解題: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作手法,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情感、表達技巧)求同,析異;既要有總體分析,又要有具體分析。
(3)理解文意是關鍵,參悟意象是手段,情景關系情為主,緊扣詩題析通篇。
(4)做到不引文不答題。答題時,一定把理解和詩歌中的關鍵字關鍵詞或關鍵句放到分析中,這將極大的增強答案的規范性。
鑒賞口訣:①從題目認識對象,②從字面讀出感覺,③從注釋解除難點,④從作者了解背景,⑤從原作找到根據,⑥從題干得到啟示,⑦從首聯找到特點,⑧從尾句參透主旨,⑨從景物把握情感,⑩從意境洞察心胸。
五、運用答題模式
1.對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分析:這首詞描寫了一位思婦,即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滿了“離恨”,明知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著樓上的闌干(欄桿)遠望,足見其情之癡絕。
2.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題菊花(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分析: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寓意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過什么+抒發(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漁歌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4.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樣的感情。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后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5.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分析“鬧”字:“鬧”字以動寫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濃烈氣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機勃勃的美妙境界。
6.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關河令(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詞上闋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闋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
六、詩歌鑒賞題出錯原因及應對策略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的時候,出現的錯誤有很大的相似性,現總結如下,旨在希望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第一,從注釋解除難點。對詩歌鑒賞題給出的注釋,學生關注不夠,在答題的時候沒有把它考慮在其中。
例1.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
貧女(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嗪弈昴陦航鹁,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韜玉:應進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來田薦其為工部侍郎。
本詩題為“貧女”,寫的僅僅是一個貧女嗎?請結合全詩及注釋分析一下詩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寫作方法。(不少于80個字)
在這個題目中,如果我們不看注釋,這首詩的立意可以有多種理解,完全可以理解為通過這一女子反映了下層人民的生活苦難和地位低下,在具體的練習中有不少的學生就是這樣答的。注釋在考試中,除了對原作的解釋外,還是一個重要的出題點。在注釋中包含著重要的信息,像這道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秦韜玉的身世和經歷中,我們就應該理解出題者的意圖了,就是以貧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從題干得到啟示。題干要求中的關鍵詞被遺漏。如例1中對字數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試的時候,你的字數不夠,這就是一個明顯的減分點。再如,對題干中的“哪些”和“哪個”(或“哪種”),沒有分清,導致考試的時候,答題丟掉了得分點。
第三,從題目認識對象,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學生對作者本身沒有好好考慮,導致失分。
例2.
山中問答(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窅(yǎo)
請結合李白的生平分析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這是一首樂景樂情,詩意淡遠的寫景詩。詩人寫道:有人問我為什么獨自居住在這偏僻幽靜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因為我喜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隨著潺潺的流水漂向遠方,我真疑似來到了人間仙境。
在解題中,不少學生沒注意到李白這一關鍵點,所以,他們把答案寫為:抒發了作者要隱居的思想感情,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結合李白的生平。李白的一生的思想,是介于儒釋道三家之間,始終在入仕和出仕之間,所以,李白的一生是不會歸隱的,只是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罷了。因此,雖然有的題目沒有出現作者的生平和經歷,但如果這是一位很著名的詩人,也要關注到作者的有關情況,否則,就要把題意理解答偏了。
第四,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干得到啟示。有的學生在理解詩歌的時候,沒有對詩歌進行理解,就把詩歌當成了用典。
我們再看例2,有的學生把詩中的“桃花”,看作是用典,認為這里的“桃花”是用的《桃花源記》里的典故。這樣的理解其實仍然是沒有對題干進行認真分析。
第五,從首聯找到特點,把握體式。有的學生把寫景詩中的意象盲目的當成象征義。
例3.全詩寫“雪”巧妙自然,別具一格,說說詩歌是怎樣寫“雪”的?
夜雪(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有的同學把它看成了托物言志的詠物詩。把詩中“竹”字,當成了象征義,即清高和高潔的象征。這樣,他們把詩歌的主旨理解為反映了社會對忠良的迫害,完全曲解了詩歌的原意。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確定詩歌用的意象的象征義呢?我認為,一般情況下,在托物言志類的詠物詩中,意象才最容易成為象征義,而其他類的詩歌中,意象一般不會是象征義。
第六,答題要全面、具體。學生在答題的時候,答題不全或不點題。
答題的時候盡量做到全面、具體,做必要的分析。如例1中要求“指出其寫作方法”,不要僅答出比喻或雙關等手法,不做具體的分析,得分是很低的。其實,只要不是蒙的,那么,你就對詩歌的寫作手法是理解的,結合詩句分析也就行了,得個理想的分數是理所應當的。再如例3題干中的要求是“全詩寫‘雪’巧妙自然,別具一格,說說詩歌是怎樣寫‘雪’的?”(因前面沒有用到這個題目,所以,在前面沒有寫出)有的學生在答題的時候,答出了在視覺和聽覺對雪的描寫,但沒有答出總括性的話語“側面描寫”,所以,給閱卷的老師們一種綜合能力不強的感受。因此,學生在答題的時候要盡量向前走一步。
第七,做到不引文不答題。
不少學生在做題的時候答得不到位,我在這里給大家一種建議,那就是不引文不答題。在答題的時候,把你的理解和詩歌中的關鍵字、關鍵詞或關鍵句放到分析中,這將極大地增強制訂的答案的規范性。
時間:2021-12-1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