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目前來說,80后將要成為過去式,90后已經成為了進行時,這是我國當今大學生的主要構成成分,90后大學生奪取了人們關注80后大學生的目光,成了當前的熱點話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大學生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全面和深化,隨著時代步伐的前進,當前大學生的特點也發生著明顯的變化,作為思想政治老師和管理工作者只有跟上學生們的這種變化,分析原因并給予解決,才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培育出合格的、優質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特點;管理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也是富國強民的根據地,當今的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所以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新形勢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所接觸的知識范圍也不斷的擴大,大學生的思想也變得日益復雜。當今大學生的特點比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學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必須識別出新時期下大學生的特點并正確引導;同時必須要識別出充斥在學生們中的各種矛盾,并抓住主要矛盾解決次要矛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配合教學工作,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新時期下,大學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依賴思想嚴重、獨立能力差
90后大學生的整體表現是自我、自主,但還伴有濃厚的孩子氣息,大多處于一個后高中時代。他們接收的信息多,“見識”廣,不輕易接受被強加的信息。90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意識等能力尚不成熟,他們中大多數沒有清晰的目標,分不清主次,在娛樂、學習、工作中迷失自我,不該做的忙著做,該做的反而不做,比如:玩游戲。
2、吃苦耐勞能力差
90后大學生基本上出生在國家改革開放前后,當自己記事時經濟條件已有相當的好轉,可以這么說,現在90后的大學生基本上是在父母的襁褓中長大的,基本上沒有過父輩們艱辛的生活經歷,所以并不知道吃苦耐勞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光從這個問題上看,我們認為軍訓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讓大學新生接受訓練,明白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生活的艱辛有事什么樣子的。
3、心里承受能力弱
大學還是個象牙塔,比起社會上的爾虞我詐大學的校園真是太純潔了,處在這么個良好的環境之下,一些大學生就連老師的批評教育、考試意外出錯、同學們的無心之言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這實在是令人擔心。就這么一些小事都不能給予良好的處理,那么我們的大學生將來怎么走出這個象牙塔,又怎么走入社會并融入社會呢?
4、自信、不受約束、不守規則
蘇云升說過80后、90后有個性、自信,敢于向傳統與權威挑戰。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80后、90后正是由于自我自主意識過強,過分強調個性,過分表現自信,在其背后有著自我自負的客觀問題,在思想與行動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矛盾,獨立自主,懂得用法律的、規則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卻又要為個性,自我違反規定,或者不去考慮他人或學校整體利益而付出代價,甚至對付出的代價還表示不理解。他們規則意識突出,但規則能力比較弱。但我覺得這些特點相比較于80后,在90后身上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5、期望高、能力弱
高不成低不就可能是當代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真實寫照,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面是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們大學生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我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可是卻缺乏工作經驗,也就是說社會適應能力還比較差,尚需努力。而社會需要的是能干活、能為企業帶來利潤的技術型人才,大學生腦袋里面更多的是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它無法在短時間內變成利潤。而現在的大學生大多都自命不凡,眼高手低,都想從事一些高端的、高收入的職業。但這與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經驗、技能是不匹配的!
有人也在呼吁我們的大學生怎么了,有本書《大學生你怎么了》關注了當代大學生的一些突出問題,講述了當代大學生一些潛在的精神問題。包括了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當然,上面所列舉的是一些不足的方面,但并非意味著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一無是處,他們也擁有著許多閃光的一面,比如:他們同樣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和民族未來前途與命運充滿歸屬感和認同感。針對以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科學的、合理的采取手段和方法對當前大學生的管理是迫不及待的。一定要結合實際,從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法制與道德方面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做到正確的指引和幫助。據我個人觀察,消息差、消極的學生一般都是和老師接觸較少的學生,和老師接觸頻繁的學生學習一般也不會差到哪里了,針對這些學生,老師就可以針對性的找一些事情讓這些消極的同學去做,增強與他們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會無形中的樹立他們的信心。當然,這里列舉的是一個特例,學生的事情不盡相同,具體的事情和得結合到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本人總結出一套合適的辦法去說服教育和指引。
大學的管理工作和學生的能力培養上也充斥著各種矛盾,比如:我們的學生社會知識結構不合理,適應能力若,就應該鼓勵學生多到社會上去鍛煉、去閱歷。但中國的這種社會大環境造就了學校不敢輕易讓學生到社會上去鍛煉、實踐。因為我們的學校充當的不僅僅是育人成才,很大一部分上還充當著“成人托兒所”的角色。這讓我們的學校很尷尬!不能充分發揮真正的職能。從這個方面看,對大學生進行管理并不是全歸于相關的教育部門和教育機構,而是社會各界的人士、組織都應該積極參與進來,群策群力。共同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盡一份力,其實也就是為祖國的未來盡一份力!
作為大學這個實體而言,處于這樣的一個新時期的新形勢下,更應該高度重視,充分發揮應有的能力,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就應該圍繞著一個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而服務,積極配合、相互協作,提高效率的同時并注重提高質量。此外,也要加強一線管理教師隊伍的建設,用理論來武裝我們的管理隊伍,理論結合實踐。俗語說:“名師出高徒”,我堅信只要我們的隊伍壯大了,一些事情也會顯著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曹易.大學生你怎么了,南方日報出版社.
[2]涂艷.當代大虧硅價值觀矛盾銘必睦衍,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1)
[3]胡予欣.對當前大學生管理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思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2月第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