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質專業的學生們來說,到博物館去進行考察和學習也是實踐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地質的實習課程往往給學生帶來的收獲是非常豐富的。實地的調研學習也能讓學生們掌握更多的地質問題,但地質實習報告寫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接下來就這篇東南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的范文希望能給同學們一些幫助!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在短學期里,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工程地質實習課程,在此過程中,講座與實地實習相結合,參觀與探討相結合,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工程地質學有了初步了解,為土地巖層等一系列知識有了一定的概念。對于一個土木學子而言,對于工程地質的了解與進一步認識是很必要的,因此,實踐的真知,工程地質實習雖然只有短短一周時間,卻也為我們日后認識和發展工程地質的相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一. 工程地質實習講座
8月29日上午,陶津老師給我們進行了一次工程地質實習初步認識的講座。
在本次講座中,首先介紹了與工程地質相關的概念。其中地質學是一門關于地球的科學。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地殼),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組成地球的物質,地殼的構造特征(即巖石或巖石組合的空間分布)以及地球的歷史以及棲居在地質時期的生物及其演變。主演運用于指導人們尋找各種礦產資源以及研究地質環境,查明地質災害的規律和防治對策,以確保工程建設安全、經濟和正常運行。然工程地質學作為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用于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在此過程中,我們觀看了與工程地質密切相關的視頻,主要是中央十套的《地理中國》節目
●地質勘查——奇幻雨花石
雨花石是一種天然的瑪瑙石,主要產于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及儀征市月塘一帶,雨花石是世界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麗的色彩和花紋,可謂“石蘊天然萬象,石呈大千世界”。視頻中以雨花石為線索,研究探索了其形成因素,形成過程以及所蘊含的地質信息。雨花石的成分是以二氧化硅為主,其中紅色成分為鐵離子和亞鐵離子。雨花石是石質為瑪瑙、蛋白石、玉髓、石英等的卵石,見于河床、河流階地的沉積物之中。其成分主要是火山噴發時所形成的瑪瑙,通過逐本溯源,在安徽北部和江蘇南部發現了一億年前火山噴發的火山巖,而且內部含有瑪瑙,通過不同地質年代不同地質層的比較,發現這兩地的火山石層與南京六合地區的雨花石巖土層相互吻合,而且由于六合地區的地勢較低,通過長時間的河流搬運,在此處匯聚了各色雨花石。 精品雨花石 然雨花石內部所蘊含的惟妙惟肖的圖案,主要取決于瑪瑙形成之初二氧化硅氣液體所充填的巖石孔洞的形狀和充填方式,其次還有地殼變動時在形成的瑪瑙上產生小裂縫,裂縫中逐漸填充了一部分鐵,錳,銅等礦物質,形成了千變萬化的色彩。
●地震
地震主要是指地殼在內、外營力作用下,集聚的構造應力突然釋放,產生震動彈性波,從震源向四周傳播引起的地面顫動。
該視頻主要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為例,汶川地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同時也是一個地形的突變處,從平地到高山的驟然轉變處。主要是由于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而從地質學方面看,汶川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地震發生于距地表60公里以內),其形式為斷層錯動,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同時,也懂得了地震形成原理,地震形式以及與地震相關的地質知識。地震產生后,會傳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P波),它是首先到達地表的波,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巖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另一種波是橫波(S波),這是第二種到達的波,在S波通過時,巖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巖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巖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泥石流與山體滑坡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視頻中主要以汶川地震后清平鄉特大泥石流為例,在一定的地形條件下,大量水體浸透了山坡或溝床中的松散固體堆積物質,時它們的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松散固體物質在
環球地震帶
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又由于泥石流比重遠大于水自身,可以搬運巨大石塊,具有巨大的破壞性。
通過此次講座,我們在地質認識,巖土了解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拓展,為日后巖土工程的學習與深入打下了基礎。
二、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新館&舊館
8月31日上午,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南京珠江路,參觀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和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于南京珠江路700號。首先我們參觀了落成不久的新館,走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體長28米,僅脖子就有12米、身高8.4米的恐龍化石模型,這只距今1億至
1.1億年前的“炳靈大夏巨龍”,是亞洲最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其裝架模型及真骨化石,成為新館最大的“寶貝”。 此外,“鎮館之寶”還有“四極石”、北京猿人頭蓋骨首批復制品、國內最豐富的古動物群及古人類活動遺跡化石、國內最完整的硅化木化石等。新館位于老館的東側,新館的建成,使得南京地質博物館建筑面積擴大到近萬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展廳由現在的4個增加至7個,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新增加的3
個展廳分別是《恐龍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三部分。走進三樓的《行星地球》展廳,仿佛來到了太空,幽暗的燈光下,觸目所及是各種星球,當然,介紹最多的是地球。該館通過實物標本、場景、模型、多媒體、圖板等手段揭示了宇宙的起源、恒星的演化、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的誕生、斗轉星移的行星運動、層層疊疊的藍色星球、運動不息的地球系統。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巖溶地貌景觀、風蝕地貌景觀和青藏高原的風光。如果你要想了解地震和火山是怎樣形成的,在這里也能一一實現。帶著對太空的無限遐想,來到四樓的《生命演化》展廳,一進大門,迎面是三道弧形的光圈做成的拱門,上面畫著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各種生物的圖案。
經介紹,該博物館以古生物化石為本,以古無脊椎動物、古植物和微體古生物為主,博物館藏品豐富,展品精美,展覽主要以大量的珍稀標本、精美圖片、仿真模型和景觀復原,并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充分展示了化石的奧秘和古生物的多樣性,再現了生物進化及其與環境協同演化的歷史,揭示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顯示了中國古生物學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啟發和增進了公眾對自然歷史的興趣和認識。整個展覽引人入勝,精彩生動,寓教于樂。
參觀中,我們跟隨著解說員一次走過了各個主題展廳,通過對生物進化與演變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地球演化史的認識。從地質學方面,與生物演變史結合,既了解了生物進化的法則,過程,又對地質的相關信息有了進一步了解。
而后我們進入了地質博物館的舊館,舊館最大的就是其外部古樸而又充滿現代清新的氣息。南京地質博物館原名地質礦產陳列館,建于1935 年,其前身是1913 年成立于北京的工商部地質調查所礦產陳列室,迄今已有 70 多年歷史。
經介紹了解,我國的地質學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時期:萌芽時期(1840——1910年),由于自古以來我國地質學方面還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因此在這各個時期里,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地質學相關書籍觀點。發展時期(1911——1921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使得科學明主觀念深入人心,對地質學的研究與探索進一步深入。成長時期(1922——1936年)在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地質協會正式成立,在地質學研究方面涌現出一大批人才,地質學探索隊伍不斷擴大。動蕩時期(1937——1949年)該時期中,由于抗日戰爭,內戰的影響,地質學的發展受到了較大影響,動蕩不安的外部環境給該門科學的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阻力。新的發展時期(1949年——至今)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 恐龍骨架模型
環境穩定,經濟建設也為地質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地質學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逐漸確立。
南京地質博物館主要分《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四個展廳。
在參觀舊館過程中,首先是在地質學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一批批優秀的工作者。在一樓,地學搖籃展廳中,在介紹中國地質學發展過程中,展現了當時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成立,重點介紹了新中國48為兩院地學院士的風采,他們是近現代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發展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人,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地學搖籃》展廳也是國內唯一的在線原中央地質調查壓縮發展歷史的展廳。
在二樓,我們參觀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石頭,蔚為大觀。有中國各地的絢麗多彩的寶石,有玲瓏剔透的各種水晶瑪瑙,有國外引進的隕石,感悟“石人”合一的中國賞石文化。同時在參觀過程中,作為一個安徽黃山人,我發現了有安徽的靈璧石,以及我們的歙硯,聞名遐邇,可謂自豪。
來到三樓,主要是介紹了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包括世界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以及江蘇礦產資源的分布。其中還穿插了中國古代的獨特采礦技術,包括視頻模擬,現場工具等,形象生動的展現了中國古代采礦的全過程,再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與卓越的智慧。
經過此次參觀南京市地質博物館,不僅讓我們在對地質學的認識上有了進一步的深入,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我們獨立思考與現場分析判斷能力。從理論到實踐,再又由實踐回歸到理論,這個過程,對于一個土木學子而言是很重要的,這是一次地質實習,更是一次思考升華的歷練。
各類古生物化石
三. 參觀施工現場的地質勘探過程
9月1日下午,我們來到了南京郊區保障房施工的地質勘探現場。
通過資料介紹,了解到“地質勘探”即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對地質進行勘查、探測,確定合適的持力層,根據持力層的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類型,計算基礎參數的調查研究活動。是在對礦產普查中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床,為查明礦產的質和量,以及開采利用的技術
條件,提供礦山建設設計所需要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對一定地區內的巖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工作。
而我們參觀的地質勘探現場是用于探勘南京市保障房的施工地基巖土層的情況的。土體按堆積年代可分為老堆積土、一般堆積土和新近堆積土;按顆粒級配或塑性指數可分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根據有機質含量分為無機土、有機土、炭質土和泥炭;按工程地質意義及土的特殊成分、狀態和結構特征,又可分為崩解性土、軟土、膨脹土、鹽漬土、人工填土等。
參觀時,地質勘探對正在用地質勘探鉆機進行作業,首先是對土層進行鉆探,利用鉆機帶動鉆具先將土層向下鉆探,待鉆到巖石層時,針對不同的巖土和地層條件,可采用不同的鉆進方式和鉆機,鉆具。經介紹,鉆探過程一般分三個基本程序:破碎巖土(在工程地質鉆探中,廣泛采用人力和機械方法,使很小部分沿途巖土脫離整體而成為粉未、巖土塊或巖土芯的現象,這叫做破碎巖土。巖土之所以被破碎是借助沖擊力、剪切力、研磨和壓力來實現的); .采取巖土(用沖洗液(或壓縮空氣)將孔底破碎的碎屑沖到孔外,或者用鉆具(抽筒、勺形鉆頭、螺旋鉆頭、取土器、巖心管等)靠人力或機械將孔底的碎屑或樣心取出于地面);
保全孔壁(為了順利地進行鉆探工作,必須保護好孔壁,不使其坍塌。一般采用套管或泥漿來護壁)。
經相關人員介紹,我們參觀的地方所采用的主要是用壓縮空氣,抽真空的方法進行采取巖土的,在參觀時,發現鉆機旁有大量的圓柱形巖層無,主要有砂巖,還有石巖中夾雜著鉆井臺 鉆井工具
大量沙土的巖石,通過勘探,探明建筑場地的巖性級地質構造以及各層地層的厚度,分布情況,同時勘探時有抽水設備,也能同步的探查該地的水文條件,提取樣本,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依據。
四.地質實習小結
通過一周的地質實習,雖然時間很短,但我們在宏觀上對工程地質有了初步了解,為日后學習巖土工程,地質勘探打下了基礎。
在為期一周的地質實習中,從理論到實踐,從了解到現場觀看,從未知到已知,巖土工程,地質勘探這一系列課程在日后的學習中將會是每一個土木學子的必修內容,只有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日后的學習才能更順利,更全面。因此,一周的地質實習,讓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了整個巖土地質工程的形成,發展,從一個初學著的眼光看待整個問題,也就更加具有個人的思路和思考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