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學習兩山理論,共建生態文明”實踐團隊走進潘安湖景區,針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賈汪區潘安湖神農碼頭,夸贊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他強調,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踐團隊重走習近平總書記的路線,通過參觀潘安湖這一建設美麗中國,進行生態轉型的典型案例,采訪“礦三代”朱雪寧,學習感悟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與實踐的深度結合。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采煤塌陷區以“礦地融合”理念,推進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將千瘡百孔的塌陷區建設成為湖闊景美的國家濕地公園,為徐州市及周邊區域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并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維護了土地所有者權益,顯化了生態產品的價值。
2011年,徐州被國家正式列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潘安湖是賈汪區以前著名的產煤地。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徐州市賈汪區西南部,原為權臺煤礦和旗山煤礦地下采煤塌陷區域,由采煤塌陷地沉降形成。所以徐州賈汪痛下決心,決定經濟轉型。
面對生態受到極大破壞的潘安湖,徐州市賈汪區積極響應國家生態建設的號召,結合周邊環境,根據塌陷程度,對采煤塌陷地進行分步治理,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游則游,江蘇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實施潘安湖綜合整治項目,實施規模1.74萬畝,總投資1.71億元,成為省國土資源廳單體投資最大的土地整治項目。
經過十數年的改造,潘安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的潘安湖已從昔日滿目瘡痍、稼穡不生的采煤塌陷區一躍蛻變成湖闊景美、風光旖旎的濕地景觀區,潘安湖的成功改造,助力了鄉村振興、人民幸福。首先,潘安湖的生態蝶變優化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了。其次,潘安湖濕地公園的建成,讓本以煤為生的馬莊村村民得以依靠國家級濕地公園旅游發展多種經營,完成向旅游、餐飲、保安、保潔、綠化等服務行業的轉變。
“當地老百姓都端起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居民收入增加了,人民滿足感提高了。”朱雪寧是一名“礦三代”,她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載著游客蕩舟于盈盈碧波之間,看水鳥翔集與蒹葭蒼蒼。
依托“首批10家國家濕地旅游示范基地”潘安湖,潘安湖畔的馬莊村大力發展潘安湖風景區四大板塊之一的“民俗文化”體驗板塊。馬莊村香包手工制作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當地100多名村民實現創業就業,走上致富之路,助力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潘安湖的從人地矛盾到和諧共生的轉型發展歷程是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導下進行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重要成就。通過參觀學習,實踐團隊對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作為越崎學子,將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發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偉力,接過建設美麗中國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