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停追尋戰爭的遺跡、記錄城市的變遷,用他們的所見、所尋、所感帶領每一位觀眾去探索世界的寬度。曹景行,就是這樣一位偉人。
曹景行,行走世界各地,看遍人間美景。作為一名新聞媒體人,曹景行的足跡不在地圖上,而在每個新聞事件的發展中。新聞沒有盡頭,曹景行的熱愛也沒有盡頭。他曾說:“我也浮過了生命海,還在掙扎上岸,過程辛苦,但也很值得。每天都從遭遇到的人和事中獲得新的感悟”。2022年2月11日,曹景行于上海去世。在曹景行75年的人生中,他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時代的順應者;既是犀利的評論員,也是為新聞學子指路的明燈。
歷史與家族的息息相關曹景行祖籍浙江蘭溪,1947年出生于上海。曹景行的父母都曾當過戰地記者,叔叔、姑父等親人也都是軍人。他的哥哥姐姐都生于戰爭時期,甚至還有一位姐姐在戰亂中不幸夭折。因此對曹景行而言,歷史的銘記與感悟將伴隨著他的一生。
曹景行的父親曹聚仁是橫跨政治、歷史、新聞和文學"四界"的大師,也是國民著名的記者曹聚仁。對國學有著極高造詣的曹聚仁曾在復旦、暨南等大學當了20多年的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曹聚仁棄筆從戎,走向戰場,在抗日時期擔任中央戰地記者。1950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勝之際,曹聚仁離開妻兒,只身赴港從事自由寫作。
曹聚仁去香港時,曹景行才三歲。父親常年奔波在外,每每與家人相聚的時間也少之又少。曹景行在后期赴香港工作時說道:“總是看到許多文章將我來香港工作說成是子承父業,是受益于我爸爸之教。然而對我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難以企及。”或許對于從小與父親聚少離多的曹景行來說,沒能在父親的教導中成長是種遺憾,但在曹景行心里,父親始終是自己最崇拜的人,是給自己啟發最大的人。
曹景行覺得,父親與其他記者不太一樣。“他既是有著少將級軍銜的軍人,也是有著歷史眼光的學者。”在戰爭中,曹聚仁總是會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并且將有意義的歷史資料保存下來。同時,曹聚仁也曾出版大量關于抗戰的作品。曹景行認為,父親經歷過戰爭,有把握來寫。或許父親也將這種敏銳的歷史感留給了曹景行,促使他一生都在關注歷史,編著抗戰史料,要對得起上一代的將士,也要對得起下一地的讀者。
曹景行還認為,父親是不妥協的。在父親編寫的《中國抗戰畫史》中,他讀出了父親想要表達的核心精神,“堅持抵抗,打出國際社會的認可,打出中國抗戰的世界地位”。父親的精神和為人也一直影響著曹景行,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是報人,也是電視人1966年,曹景行高中畢業,在本應高高興興去上大學的年紀,卻恰逢文化大革命。于是1968年曹景行選擇到安徽的黃山茶農場“上山下鄉”,務農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曹景行再次參加高考,并考入了復旦大學歷史系。成績優異、勤奮好學的他在大學畢業后,便去了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工作。雖然曹景行后來轉行做了媒體人,但也正是在大學的學習和社科院的經歷,讓他飽覽群書,開闊眼界,為他后來在新聞界的工作提供了積累。
1987年,此時已年近四十的曹景行決定移居香港,轉身從事新聞行業。有著優秀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積累,曹景行很快便上手并在中文《亞洲周刊》當了一名撰述員。在《亞洲周刊》工作的八年,曹景行歷任撰述員、編輯、資深編輯、副總編輯,兼任香港《明報》主筆。然而,隨著電視媒體的發展,作為一名不甘落后于時代的媒體人,曹景行再次跳出了他熟悉的平面紙媒,改行做了一名電視人。
1996年,曹景行加入了香港“傳訊電視”,任“中天新聞頻道”總編輯,此時,他已經51歲。年齡不但沒有阻擋他前進的腳步,反而成為了他飽經歲月后沉淀的證據,使他在新聞評論中總是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看法。正式加盟鳳凰衛視后,曹景行如厚積薄發一般,先是結合時事加評論推出了《中國人今天說不》,催生了時事評論這樣一個新的節目形態。隨即又創辦了《時事開講》欄目,曹景行先生說:“《時事開講》是對新聞的一個很直接很迅速的反應,操作起來比較難。但通過《時事開講》,更多觀眾開始關注到時事評論,這就是對節目最大的肯定。”在如今什么都講究快速的“快餐時代”,《時事開講》作為一種新聞的深度報道,已成為鳳凰衛視的招牌節目之一。
作為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先后主持及主講《時事開講》、《總編輯時間》、《口述歷史》等節目。曹景行說:"做主持人時,我消耗的全是年輕時代的累積。在這種累積之上,每天看到各種資訊和新聞,便自動在頭腦中分類,將每個新聞事件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并將其在歷史的脈絡上整理出來,這樣做出的新聞才會更加系統、清楚。”或許過去的時代給曹景行帶來了許多遺憾,卻也造就了他暗淡后的輝煌。時間不會辜負追夢人,在人生道路上,曹景行一直堅持著想其所想,做其想做。追逐著熱愛,生活才不會乏味。
因為,“人才很多,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要擁抱新的傳播方式啊”新聞人要始終跟隨時代的腳步,曹老先生也始終踐行著這一點。隨著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曹景行也開通了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閑閑”,即使后來離開鳳凰衛視,他也在不斷嘗試著多媒體、全媒體的新聞活動。包括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仿佛是一個包含國內外新聞的媒體號,動輒就有五十條甚至到一百條的新聞更新,可謂是“一人撐起一個通訊社”,就連曹老自己也曾調侃道:“你要是加了我的微信,可能過幾天就會把我屏蔽。”
曹景行對萬事萬物都保持著好奇,這是他探索新聞的源泉,也是他不斷更新傳播方式的動力。從紙媒到電視、再從電視到新媒體,許許多多的媒體人都被淹沒在了時代更替的洪流中,而正是曹景行那顆想要探索的心,讓他保持動力,沖出重圍。
“要擁抱新的傳播方式啊”,這也是曹景行想要對每位新聞人說的話。在傳播方式更迭的進程中,需要有像曹景行這樣具有前瞻性的媒體人。不論時代怎么改變,不論多少新的傳播媒介出現,新聞不變,初心不變。
歷史在滾滾向前進,許多的人和事逐漸被時間消磨去了痕跡。然而在曹景行的一生中,他沒有因為時間的消逝而停滯不前,他總是在不斷尋找,尋找過去歷史的足跡,也在尋找新時代的體驗。相信曹景行先生離開我們也只是為了去尋找另一個新世界,在那里,他依舊是那個閑不下來的“閑閑”,依舊保持著對媒體的熱愛,熾熱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