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家莊泥塑,成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是全國泥塑藝術中獨具型、色、聲、動四大特點的泥塑品種,充分體現出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賦予了中國傳統泥塑藝術別具一格的東方神韻。2008年,聶家莊泥塑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了解聶家莊泥塑的制作工藝及發展現狀,傳承發揚聶家莊泥塑文化,2022年8月10日至8月13日,武漢理工大學“形成于泥,藝承于心”實踐隊赴高密市開展為期四天的實地考察調研。
初探泥塑文化,欣賞泥塑魅力
8月11日,實踐隊來到高密市姜莊鎮聶家莊先后參觀了泥塑文化藝術館、立新非遺博物館和姜莊鎮泥塑產學研基地,對聶家莊泥塑傳承和發展的現狀有了初步了解。
通過參觀,隊員們了解了聶家莊泥塑的淵源與發展、聶家莊泥塑的藝術特征與題材種類、聶家莊泥塑的藝人隊伍等,從主題各異的泥塑作品中,不僅感能夠感受到聶家莊泥塑悠久的歷史氣息,又能體會到濃濃的現代魅力。
在姜莊鎮泥塑產學研基地,隊員們看到了泥塑取土、合泥、制模等一系列制作過程。講解員告訴他們聶家莊泥塑目前采用統一取材、統一制作、統一銷售等“合作社”式產業模式,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也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同時,基地還展出了很多當地孩子們的創意作品,經與講解員交流,隊員們得知泥塑制作已成為高密市的中小學生的一門藝術課,把傳統泥塑融入到了孩子們的成長中。

走訪民間藝人,感悟百年匠心
8月12日,隊員們拜訪了聶家莊泥塑傳承人聶來忱老師和盛杰老師。
聶來忱老師是聶家莊泥塑第二十三世傳承人。在與聶老師的交流中,他提到聶家莊泥塑如今的發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傳承人的問題,由于泥塑制作辛苦而且利潤不高,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泥塑制作,導致聶家莊泥塑藝人數量較少且年齡偏大。聶老師說“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更多會美術的年輕人能加入聶家莊泥塑傳承的隊伍中”。
盛杰老師是聶家莊泥塑國家級傳承人聶希蔚老師的徒弟,也是高密市非藝術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主理人。她不僅是非遺傳承人,也是一位文創工作者,她的工作室不斷創新理念、創新載體,讓泥老虎、剪紙、撲灰年畫等高密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從博物館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與二位老師交流的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了高密市民間文創產業的光輝成就,但同時,他們也了解到當下民間文創工作者缺少資金、原創作品頻頻被抄襲且維權艱難的發展狀況。
通過拜訪兩位泥塑藝人,實踐隊員了解到聶家莊泥塑發展不易、傳承后繼乏人的現狀。同時也希望政府部門加大對民間文創工作者的扶持力度,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中來,讓非遺傳承生生不息。

體驗泥塑制作,傳承泥塑文化
8月13日上午,隊員們來到張清民老師工作室,拜訪了泥塑傳承人張清民老師和彭世芬老師,并在他們的指導下體驗了泥老虎著色過程。
“聶家莊泥老虎追求鮮艷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的藝術效果,采用紅、黃、綠等顏色,同時還講究對稱與均衡。”彭世芬老師邊畫邊悉心教授,隊員們認真學習,掌握了一些著色技巧,完成了四個作品。通過學習制作泥老虎,隊員們真切體會到了泥塑藝人們的匠心精神,對泥塑藝人們高超的技藝表示欽佩。

守護民間藝術,傳承文化根脈
8月13日下午,實踐隊去周立新老師的家中拜訪。
周立新老師是高密市立新非遺博物館館長,是高密市民間文化藝術忠誠的保護者和傳承者也,是實踐隊本次實踐調研的引路人。他本職工作是高密市電視臺的一位記者,致力于高密市民間藝術和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拍攝了多部相關紀錄片,有長達三十多年的民間藝術收藏史。
隊員們參觀了周老師家中的藏品倉庫。倉庫不大,卻留存了高密市幾百年的鄉土記憶,倉庫中有數不清的泥塑、剪紙和撲灰年畫,還有鳳冠霞帔、印章、饅頭卡子等傳統藝術品。周老師對這些藏品視若珍寶,清楚每個藏品的歷史淵源和技藝,沒人知道他傾注了多少心血。一塊爛成碎紙的年畫粉本,在他的精心裝裱之下,一切完好如初;一團皺如亂麻的剪紙被他修復得棱角分明,線條流暢。周老師認為史料的價值是第一位的,是留給后人的遺產、是永恒的,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切入點,“我想留個歷史佐證”是周老師介紹藏品時說的最多的話。

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手藝人,也需要像周立新老師這樣的“守藝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源于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對傳遞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認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本次調研,實踐隊員們對聶家莊泥塑的發展史和現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希望通過調研過程及調研成果的展示,讓更多人了解高密市的泥塑文化和民間藝術,更希望大學生群體作為文化發展的生力軍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通訊員:魯延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