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值得做的事
被美國《商業周刊》稱為“電子時代大帝”的日本首富孫正義,他在1981年創建軟銀集團,用33年建成了一個信息技術帝國。而在他的創業經歷中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
24歲的他成立軟件銀行,但因經營不善虧本,一年后他退回財團原有投資資金,并一肩擔起了損失的責任,贏得了前輩們的佩服,軟件銀行從此聲名鵲起,為他奠定了事業的信用基礎。同年,孫正義成立了UnisonWorld,以公司名義進行市場調查,用時1年半,對40個行業展開一連串市場調查,拜訪過各式各樣的人。
閱讀了許多書籍與資料、分別編制出十年份的預估損益平衡表、資產負債表、資金周轉表,以及組織圖,還依時序的不同,制作出不同形態的組織圖,將結果與檢查項目表對照,用來判斷這些是不是適合自己投入一生的事業(調查報告高34公分,10多公尺寬)。
一輩子最值得做的事情
調查報告高34公分,10多公尺寬!象這樣年少身陷逆境前途迷茫時,卻能以嚴謹的邏輯思維,堅韌的行動力,為未來的決策做出如此周密的準備和策劃,估計世間絕少吧。創業者選行業,同求職者選企業所遇到的選擇困惑其實是類似的,但有多少人在創業或求職前做過如此周密的調查或寫過一份詳細的文字報告?到底它又值不值得我們去做呢?
作為職業規劃師,常聽到來詢者感嘆:我好迷茫啊,又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有什么可以做的?我是去考研好?還是工作好?去A公司好,還是去B公司好?走還是留好?咨詢師啊,你來幫我理理,告訴我一個答案。
仿佛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在某個地方等著我們,我們只要找一找,就可以找到;仿佛我們遇到了一個方程式,只要我們用多點工具和程序,就可以解開它,得到答案。
很可惜,職業規劃不是一個尋求單一正確答案的過程,它不是非黑即白的。求解思維很容易困住了我們,因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的整個求學過程基本都是在教會我們去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
那職業規劃的本質是什么呢?它不是在求解,找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一個決策的過程。為什么呢?我們先看下決策的定義:
管理學所講的決策,是指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和在處理某個實際問題時,從各種備選方案中作出選擇的活動。決策是指向未來的,而未來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決策分確定型決策、不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
確定型:決策所需的各種情報資料已完全掌握的條件下作出的決策。
不確定型:資料無法加以完全具體測定,而客觀形式又必須要求做出決定的決策。
風險型:決策方案未來的自然狀態不能預先肯定,可能有幾種狀態,每種的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可以做出客觀估計,但不管哪種方案都有風險的決策。
面向未來,達成目標,在信息不可能完全充足的情況下做出選擇,這就是職業規劃要面對的,因此它也是一個需要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的過程。事實上幾乎關于人生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在解決問題并做出選擇。
在我們進入職場后,很多事情也是這樣。職場和學校的區別之一是工作中所面臨的大多數問題不存在正確而唯一的答案的,沒有權威知道那個唯一的答案。比如做市場策劃的,在目標市場推廣A方案還是B方案?市場反應可以完全準確無誤地預測嗎?在商業社會里,項目團隊通常就是要權衡很多因素,最后在信息不完全充分的情況下,就要做出決策。
其實某種意義上,職業規劃這件事你目前做的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或預測你未來的職業能力如何了。你的思維模式、決策模式,已開始漸漸呈現。孫正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在24歲的時候就展現了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下,在決策的前期,盡全力地通過專業調研進行推演、預測、權衡和規劃的過人之處。
既然不是求解,那么找職業咨詢師做什么呢?咨詢師是協助來詢者做好這個決策的,包括提供思路、信息等。當然不一定只是找咨詢師,只是在決策前找到像咨詢師一樣在特定領域有經驗和閱歷的人,他可以:
1.幫助你更清晰、客觀、全方位地理解自我,根據需要使用一些輔助性心理測試工具或人格測驗等;
2.幫助你理解自己的職業方向與職業發展方針,積累職業發展經驗的方法和了解相關職位的工作內容。職業咨詢師可以在很大程度彌補信息缺失這一塊,提供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來源,但也不代表說信息可以窮盡,完全滿足需求,它只能做到相對完整。在一個度上,你需要判斷這一步到此為止了;
3.激發你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幫助你自主決斷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路徑,選擇自己的未來職業;
4.隨后跟蹤調查,評估你進行職業生涯決斷的過程,以及努力程度,并提供有力的支持;
5.通過以上努力獲得的信息將成為你決策前的分析報告(如果你寫的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當然有些來詢者干脆選擇不咨詢;有些則停滯在咨詢的面談環節,缺乏認真執行方案的行動力。我們要明白綜其一切,因為這是決策,實際上它必須是自己做出的,這個決策里的重要的角色是來詢者自己。咨詢與不咨詢,或者即使在咨詢時獲得完美的信息和清晰的建議,自己采納與不采納,執行與不執行,這些實際上都是來詢者自己的所做出的的決策。
想想這些,大概我們漸漸能理解孫正義那堆高34公分、寬10多公尺的調查報告以及他33年的有力行動所蘊含的意義了吧:
1.你的人生是你的一連串決策的結果,收獲來源于付出。
2.決策不是解應用題,我們需要利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收集相關數據信息,多方面分析和權衡,理性地思考,做出規劃(當然不代表完全排除直覺),找到方向。
3.所謂決策,必然包括不確定性,對目標不執著于唯一正確,保持彈性,在行動階段隨時根據內外環境帶動新的經驗、新的價值、新的觀點。
無論如何,在人生面臨職業選擇或其他重要抉擇時,投入時間精力科學地規劃,是一輩子值得做的事情。
時間:2021-11-15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