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時欠的債,30歲以后你可能還不起
如果要選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你認為會是哪個十年?
十幾歲的時候,少年不識愁滋味,30歲以后大多成家立業,面臨家庭事業的種種問題。所以,在小陽君看來,如果一定要選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一定是20-30歲,不夸張的說,這段時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人生方向。在這個十年里,有人迷茫的找尋方向,機械又重復的過著每一天的生活,有人目標明確,行動堅定,即使每天只進步了一點點,形成的復利效應也足以讓他為今后的自己積累巨大的優勢。
正好這兩天,小陽君看到了TED的一場演講《20歲光陰不再來》,主講人MegJay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專家,她告訴我們,30歲不是一個全新的20歲,想要在30歲時擁有想要的事業和家庭,一定離不開在20歲階段里的努力。
沒有20歲打下的基礎,30歲的自己其實還是個沒有足夠強大的內生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空心大樹罷了。特別是當我們以職業規劃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十年,也許更能幫助這個年齡段里還在迷茫的年輕人,打好未來的基礎。
如果你正好也處在20到30歲之間的年齡段,那么下面的建議應該會很有用。
01
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職業規劃的術語來講,其實這是一個做好職業定位的過程。在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之前,很多努力其實都是白費的,尤其到了30歲,更能讓人意識到這些。
30歲是一個很微妙的年齡,在向陽生涯幫助過的咨詢客戶中,有不少因為臨近30歲而感到焦慮,突然意識到自己都快30歲了,但還沒什么拿得出手,可能大學畢業的簡歷都比現在要好。
咨詢客戶張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過完30歲生日之后,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想到了自己在20歲時立下的豪言壯語“我要努力工作,掙很多的錢,買一套房子再買一輛好車,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轉頭再看看銀行卡里的存款和還沒還完的房貸,再看看目前自己還在工作的基層崗位,涌上了深深的無力感。
他在建筑行業已經有九年的工作經驗了,但還是做著一個畫畫圖紙,制作圖表等等基層建筑師助理干的工作,工資不高,更要命的是這么多年來,他對建筑行業始終沒有太大的熱情,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不過是因為和專業對口罷了。而立之年,卻不能擁有一份和自己年齡匹配的事業,甚至職業發展的方向都不甚清晰,這九年的工作經驗對他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很多人和張明一樣,把所有家庭、事業要面臨的問題都堆到了30歲以后一起解決,這才是很多人面臨中年危機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在他們20歲的階段里,如果已經找到了適合的方向,那九年的時間已經足夠他在對的路上走很遠了。
張明在向陽生涯平臺的專業職業規劃咨詢師的幫助下,實現了轉型,找到了讓他充滿熱情和成就感來奮斗的事業,工資也比之前高了一半,他曾經特意發了郵件感謝咨詢師的幫助,但也說很后悔如果更早做職業規劃,也許30歲時他已經能實現自己20歲時的豪言壯語了。
02
增加自己的價值
大多數人都有差不多的20歲,作為初入職場的新人,有各種不適應,可能會遇到刁鉆的客戶,可能會遇到讓你背鍋的同事,還可能熬夜寫出來的方案,被領導一句“完全沒有價值”就全盤否定。
在找到自己職業定位的前提下,坦然接受現在不優秀的自己,然后對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進行自我投資。在MeyJay的演講中,她告訴我們,20歲這個時期,是大腦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發育的機會,20歲這個階段里,是成年之后最富有學習力的一段時期,一旦找準了方向,開始了相關的學習,遠比你在30歲以后接受的更快。
用職業規劃層面的定義來說,你的薪水、職級、所在的公司等等外部可以輕易拿走的東西,叫作外生涯,而你的知識、技能、經驗等等外力不能奪走的東西,叫作內生涯,而20歲的階段里,正是積攢自己內生涯的最佳時間段。
內生涯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形成一個人的頂端優勢,通俗來講,就是核心競爭力,當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的頂端優勢的時候,就意味著擁有了話語權,變得不可替代起來。
我有一個朋友菲菲,在大學畢業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一直碰壁,做出的數據報表亂七八糟,ppt被嫌棄丑還不專業,匯報的時候又因為緊張經常出錯,廣告公司本來壓力就大,她形容自己那段時間每天愁的頭發都不停的掉,每天戰戰兢兢的,害怕哪天公司就不要她了。
痛定思痛,她戒掉了看劇解壓,用下班后的時間開始鉆研工作上的技巧,從最簡單的ppt的制作開始,報了網課,買了模板,還在各種知識平臺請教,漸漸的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規律來,第一次被表揚ppt做的不錯的時候,她說自己都快哭出來了。
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她都專注于優化自己的工作內容,比如抽出時間看新聞了解行業信息,也關注同行的一些活動,比如隨時記錄零碎的想法,并且將他們融合進自己的方案里,兩年后她已經成為了公司內部小團隊的負責人,還有一次連甲方都對她伸出了橄欖枝,反過來輪到自己公司緊張起來,生怕這個培養起來的得力干將被人挖走。
對此她很感慨,說原來自己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是這樣的。所以,增加自己的價值,積累自己的內生涯,才是避免30歲之后后悔的20歲的正確打開方式。
03
拓寬自己的社交圈
20歲時,我們更樂于和同齡人成為朋友,但事實上,我勸你們不要坐井觀天,只和想法相近的同齡人交往,會限制自己的交際圈。
MegJay在《20歲光陰不再來》中說,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很多時候都來源于弱關系,需要跨出自己的圈子之外,才能找到新的朋友新的機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公司的招聘機會不完全公開,會有一部分內推名額等等,可能你的鄰居,你的朋友的朋友,你不熟悉的校友,都會帶給你這樣的機會,但如果你一直在自己穩定的社交圈子里,可能意識不到有機會正在溜走。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兼CEO脫不花在她的萬字長文自述中,分享過她的職業生涯故事。當時18歲高中畢業在三里屯當著辦公室小妹的她,偶然聽到了時任北京奧美總經理的湛祥國先生的授課,并且鼓起勇氣拿到了湛祥國先生的名片。
在后來公司的一次提案準備中,她鼓起勇氣給湛祥國先生打電話求教,并且得到了對方善意的幫助,從那以后,她開始不再懼怕“被拒絕”,敢于向當時安利中國的總經理鄭李錦芬、點子大王何陽、臺灣成功學大師尚致勝白崇賢等等名人求教,這段經歷給她帶來了飛速的成長,也為后來的職業生涯埋下伏筆。
也許你還沒做好社交的準備,那可以試試先從精神上,把社交圈擴大。把自己的思緒從娛樂八卦里拉回來一些,多關心一些新聞大事,多做一些深度思考,以一個空杯的心態,向比自已有能力的人、比自己成功的人學習。這種學習不一定是非常去拜師才能學到,而是發現對方的優點,以及人格魅力,思考如何自己才能把這些優點學會。
在這個過程里,20歲區間的年輕人們能從成功者身上汲取更多力量,也許這會是幫助他們撥開迷茫的契機也沒準呢?
最后,小陽君很喜歡MegJay在《20歲光陰不再來》演講中的一個比喻,她說之所以自己更喜歡和20多歲的人一起工作,是因為他們就像是剛剛從洛杉磯起飛的飛機,在剛開始航行的時候,只要改變一點點航線,最后到達的目的地可以像阿拉斯加和斐濟一樣大。20歲的人生擁有很多可能,但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一個圓滿的30歲,就不要被不知道或是沒有做過的事情限制,早早把生活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吧。
時間:2021-11-19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