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為何頻繁跳槽
近期一項職場新人跳槽調查顯示,畢業半年類的離職率分別為:“211”院校為22%,非“211”本科院校為33%,高職高專院校為45%。“離職類型”可以歸納為被動離職、主動離職、兩者均有三類情況。其中大學畢業生提出主動離職的情況占到了88%,離職的首要原因是認為“個人發展空間不夠”。
入職的第一年是作為應屆畢業生踏入職場的適應期,也是整個職業生涯的探索期。雖然作為職場新人的你可以通過“試錯”來探索個人職業興趣,但頻繁跳槽的危害極大,尤其對于畢業沒到半年的學生來說,這不值得提倡。
“客觀的說,應屆畢業的學生如果工作不到半年就因為‘個人發展空間不夠’等原因為理由跳槽,有些牽強。”向陽生涯資深職業規劃師閆嶺是這樣認為的。“職場的歷練非一時之功,頻繁跳槽對未來長遠的發展非常不利,這時候跳槽無疑是‘跳樓’。”
畢業生為何頻繁跳槽
雖然調查顯示大多數畢業生是主動離職,但這也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深層及原因卻值得研究。據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團隊的分析,造成迎接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的高原因有:
l職業定位不清晰,缺少職業規劃
很多畢業生在求職時缺乏自我認知,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么樣的工作,職業定位不清晰,缺少對職業的自我規劃,導致入職后很難適應,或工作與個人興趣不匹配。工作滿意度不高,難以堅持而選擇離職。
l就業信息不對稱,理想與現實差異大
向陽生涯管理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高達75%的大學生表示,就業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的原因是學校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大學生缺乏對企業以及從事職位的深入了解,稀里糊涂的就業了;另一方面則是部分招聘的企業十分擅長“畫大餅”,將企業描繪得很好,以此來吸引人才,但等到大學生們真正進入到公司才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原來是如此巨大。
l習慣于“淺嘗輒止”,缺乏堅持。
一般來說,在進入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后,難免會出現現實震蕩,也許工作量超出了能力或預估,還可能與同事不和等等。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很多畢業生一旦出現上述情況,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跳槽,缺乏堅持的決心與毅力。最終導致習慣性的跳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職場中混沌度日。
向陽生涯建議
“試錯”應把握好“度”
很多大學生認為,嘗試不同的工作,積累各行工作經驗,這樣以后找工作就會更容易。但據向陽生涯多年來多招聘市場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用人單位并不認同這一做法。“工作經驗”并不是以跳槽數量的多少來算的,“淺嘗輒止”的工作經歷,會讓多數企業HR反感,不僅不會帶來任何職場面試中的加分,反而會讓面試你的企業覺得沒有安全感:“與其招這樣的‘經驗豐富者’,還不如招‘白紙一張’的應屆生更好培養。”
資深職業規劃師閆嶺認為,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尚處在職業探索期,“試錯”的確是尋找職業定位的有效辦法之一,但切記要把握好“度”;缺少職業規劃的“試錯”,結果可能是越試越錯。
1)充分收集職業信息,做好職業規劃
不少大學生在求職時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大城市、500強、高收入,但對個人職業興趣、給那個匹配度等卻不管不問,或者還沒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大學生在求職前務必要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及不足,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同時還應準確評估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在充分了解職業信息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職業機會來設定當前的職業目標,并根據不同階段特有的規律制定出短、中、長期的職業規劃。
2)可以允許自己試錯,但應適度
著名生涯規劃專家舒伯曾經指出,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成長期、探索期、確立期、維持期、下降期。14歲前為成長期,15-24歲為探索期,而大學畢業后的1-3年,正是職業生涯探索的最好時期,通過對過往學習、生活的體會以及對職業的理解,進行自我推敲與職業方面的探索,尋找最佳契合點。因此,大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的初期,可以允許自己在“試錯”中探索自己適合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最好的職業探索階段集中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因為這時候的試錯的機會成本最低,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和頻率,那些一年換7加公司的“試錯”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
3)出現職業困惑或不適應,尋求專業機構協助
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因為沒有充分的職場體驗,大多是想當然的,較為盲目,在入職后也常常出現種種困惑和不適應,極大地增加了“試錯”的風險和成本。
因此對于應屆大學畢業生來說,若是出現了職業困惑和不適,應盡早尋求專業的幫助,如果一味地盲目試錯,不斷跳槽,這樣只會讓自己錯過最佳的就業機會,今后轉型成本將十分巨大。
時間:2022-01-13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