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夢想是一件衣服,那么天文學是我穿不起的牌子”……在北京大學的宣傳片《星空日記》中,這樣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真如宣傳片中男主角一樣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理想的專業或許是件幸運的事,因為很多學生報考專業時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夢想。
不少大學生不得不通過實習或留學等方式來重新選擇方向,許多職場新人不得不通過頻繁跳槽來重新選擇職業……出現這些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初選報專業時的“慌不擇路”。
哪些專業更能“學以致用”?
根據麥可思的調查結果,在2013屆大學畢業生中,超三成畢業半年后選擇了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是哪些原因使他們未能“學以致用”?大學畢業生選擇與專業不相關工作的原因分別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而專業與工作相關度較高的專業,如建筑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學科,畢業生在大學教育階段掌握了較多的專業技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就業顯然更具優勢。
專業重要嗎?或許,高級職業規劃師協會會長、向陽生涯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洪向陽自己的經歷是就是一種答案。“從中學起,我就對人發展的奧秘非常感興趣,也因此在大學期間選擇了生命科學專業。學習之后才發現所學內容與我想象大不相同。”
“大學所學專業或許在思維方式上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對我的工作確實沒有實質性幫助。如果我當時學習與今天工作相關的專業,可能會節省五六年時間。”洪向陽說,“我們學專業是為了應用,是職業發展的前期準備。我們有多少時間能浪費?”
斯坦福大學學生黃海就曾為麥可思撰文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我本科的專業是數學,當時所修的很多專業課在未來工作中用不上。而當我到斯坦福讀工程碩士時,才發現數學功底的種種好處。最明顯的是,雖然我編程基礎不強,但憑著學習理論數學的經驗,計算機知識更容易掌握。”
當然,也有教育專家認為大學專業對未來不是很重要,原因是一個人很難一生只從事一種行業;學到的理論知識會隨時間推移而忘記,但鍛煉的能力、尋找的生活目標將終生受益;很多人都在自己專業之外領域取得成功……對于專業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但如果能夠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如果能夠將專業轉化為職業,至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慌不擇路”撞上“紅牌專業”
洪向陽用“慌不擇路”來形容學生的專業報考。
“沒有目標、頻繁跳槽等找工作時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只是結果,問題的根源還在于大學的專業選擇。”洪向陽表示,“很多學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所選專業將來要面臨的職場現狀……諸多的‘不了解’,造成一些家長和學生盲目或匆忙選擇專業的事實。”
采訪中,記者發現家長在幫助孩子選專業時,會將就業狀況作為重要參考。可在“對口就業率最高的九大專業”、“就業率最高的專業”等種類繁多的就業調查中,是否具有參考價值?
麥可思研究專家周凌波認為,家長和考生可重點關注某專業的就業情況,包括就業率、月收入、就業滿意度,以及專業與工作相關度等內容。這些是反映該專業未來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對報考有較為重要的指導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麥可思《就業藍皮書》中所列的“紅牌、黃牌和綠牌專業”,針對全國的總體情況而言,反映了宏觀層面上專業的就業好壞情況。各地區、各高校的專業紅黃牌有自己的實際分布,可能與全國情況有所差異。
對家長關心的就業前景和專業冷熱度的問題,周凌波認為:“專業的就業前景應該用綜合的指標來衡量。剛畢業半年到一年的就業狀況并不一定能反映一個專業的中長期發展,應該看畢業后三到五年的就業情況。”另外,理性選擇專業,家長和學生應該做到不盲目判斷專業是“冷”還是“熱”。高考時是否熱門,與就業時的就業率高低沒有直接關系,經常出現一些志愿熱門專業會成為就業冷門的現象。
“是否適合自己,比是否熱門更為關鍵。”
在尋找方向之前先要“尋找自己”,不妨先看看其他學生的做法。廣東實驗中學畢業生陳曉彬從初二開始關注環保,進入高中之后他積極參與社團與相關社區活動,利用業余時間實地考察當地污水處理廠,并閱讀大量與環保相關的書籍。北京第一一九中學漢服社的社長張珊同樣通過社團形式,與同學交流學習漢文化,并積極向外推廣。而他們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大致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
據了解,北京很多中學都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而這是學生從興趣中發現自己、發現專業的好方式。
周凌波建議:“學生本人的興趣(是否喜愛學習相關的專業課程、是否愿意從事相關的職業)是選擇專業的重要因素。如果本人對該專業沒有興趣,就容易缺乏動力,最后不一定能在這一專業領域做到事業成功。”
當然,感興趣的專業與職業之間的跨度也不容忽視。洪向陽指出,目前學生職業體驗模塊非常欠缺。“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在高中期間進行職業體驗,但通過與身邊人的職業訪談,了解職場,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就業方向完全可以實現。”專業選擇,絕對不僅僅是高三家長和學生面臨的事,也絕對不僅僅是每年四五月份才開始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