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現實與理想為啥總是那么遠?
這個問題,職場老人曾經困惑過,職場新人正在經歷著,而將來要步入職場的新一代必將也會同樣面臨這個問題。這仿佛是一個過程,也仿佛是一種規律。
當然,在職場新人中,有些人適應的好,有些人則適應得很糟糕,甚至是心力憔悴。但總是聽到有人感慨:“現實與理想為啥總是那么遠?”
在一個人職業選擇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期望理論(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Vroom)。
期望理論認為:個人是否受一項工作的吸引,都是以這樣一種期望為基礎的--這項工作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工作結果,比如工資高、環境好、或者有很多學習的機會。這些期望,不論是否正確,都會對個人擇業帶來很大的影響。
而如果期望被證實是不現實的時候,個人則會對工作或組織變得不滿,最終選擇離職。很多人會在初入職場的1-3年間陷入到這樣的“怪圈”中:進入--離開,再進入--再離開……一晃就過去了兩三年。
人們為什么會產生不現實的期望?產生這些期望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期望是不是現實的呢?初入職場的人們,有必要了解“不現實的期望”產生的原因。
1、角色轉換的問題
首先,大學生上學的周期很短,每個學期4個月左右。每學期的課程項目會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或結束,時間短而且有明確的截止時間。而工作的任務或工作中的項目卻往往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有些可能延續1至2年,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同時,在工作中,幾乎不可能是年年升遷,升遷更多的是看業績,而非考試成績。
其次,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不同于員工與上司的關系。學生可以選擇老師,或者避開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或教授;而員工卻不能避開自己的上司或老板,不管喜歡與否,都得好好相處。
同時,在學校里,老師會很及時地給到學生各種反饋,成績好壞也比較明確;而在工作中,不可能所有的上司都能這么頻繁、明確地給下屬各種反饋。
2、從教育的過程來看
大學校園里,沒有(或很少)告訴學生們關于職場的情況,關于進入職場會遇到什么麻煩,也沒有告訴學生們關于職場生存的知識與技能。從校園到職場,一切從零開始。
那些以高標準招人的企業,或者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后更有“大材小用”的感覺。
3、在招聘過程中過于“推銷”自己
求職者在應聘的過程中,為使用人單位對自己更加感興趣,可能更多的強調自己的強項,對自己的弱項則有所保留。而招聘的企業,為了吸引符合要求的人才,也常常注重推銷,往往將企業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了求職者,而對不好的一面往往隱瞞或忽略不講。
企業與求職者,往往都展現了最好的一面給對方。
4、求職者對一些公司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成見
研究發現,求職者對小公司有特殊的成見,而對大公司的看法可能會不一樣。而有些公司,因為其他企業的因素(如產品、管理、地理位置等)會讓求職者心目中的形象很高,也有可能一些偶然的因素讓求職者覺得某公司特別不靠譜。
5、求職者的錯覺
學生們在接受一個工作后,會有意的夸大所選組織的長處,對放棄的企業,有長處也會貶低。這一點也是有心理原因的--我們的本性傾向于透過玫瑰色玻璃來看世界,即只看我們希望看到的。
6、缺乏職場經驗
這一點,毋庸置疑。
德雷克塞爾大學管理學教授杰弗里·H·格林豪斯等人提出:一旦不現實的期望真的出現時,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職場新人們,如果能夠清楚地了解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產生的原因,自然會更容易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來適應職場。比如,你可以:
1、了解自己
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找到職業目標,選擇一家更適合自己價值觀的企業,找到一個與自己更投緣的上司。
2、趕緊“補課”
對職場多一些了解,對應聘的企業多一些信息的收集,對目標職業多做一些職業訪談,彌補教育體制中的不足,避免選擇時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
有可能的話,最好在大學期間完成對職場的了解與職業探索,并且學習人際溝通與展現自我的技能。
3、展現弱項
在應聘時,展現自己的優勢的同時,也要學會有技巧地提出自己的弱項,讓企業的HR們了解你的不足,可以在安排入職時多予關注或在今后的發展中予以提升。
4、體驗職場
隨著職業規劃在中國的發展,各地慢慢地出現一些大學生職業體驗的項目,學校安排的實習,及學生自己安排的業余兼職活動,都是體驗職場的好機會。
大學生們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帶著問題去實習或體驗,深入地了解企業與職場,而不是為了實習而實習,完成一項作業,或者只是為了兼職賺點零花錢。
又是一年畢業季,祝初入職場的你們,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能夠縮短一些,社會化的道路能夠更順暢一些。
時間:2022-04-1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