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對于職業規劃的關注,無疑是伴隨著就業形勢而出現的。其中,缺乏職業規劃的觀念型就業、盲目就業、頻繁跳槽,成為影響相當一部分高校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職業規劃師肖子陽,曾為不少高校學生提供過相關咨詢服務。他告訴記者,缺乏職業規劃的就業如同“一艘沒有航向的船,來自任何一個方向的風都可能成為逆風。”
據北森職業咨詢公司與勞動部開展的“第一次就業調查”結果顯示:33.2%的人是先就業后擇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當成職業的跳板,而16%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大學生就業后的一年內流失率高達50%,兩年內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在尋找第一份工作時,26.4%的人完全沒有考慮過職業規劃問題,66.8%的人考慮過但不全面。而在職業生涯前期所做的無謂嘗試,形成的時間浪費,無論于己于社會都是一種損失。
對此,翁坤海告訴記者,不了解自己,不知道面臨的工作崗位是否適合自己,無疑會增加就業難度。不少大學生畢業后,經過或長或短時間的嘗試或“跳槽”才會找到較為適合自己的工作。
職業生涯規劃宜早開始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此次職業規劃節打破就業指導僅在畢業生中開展的舊框架,將指導工作前移,面對所有在校大學生,因此,有相當部分優秀的職業生涯設計出自大二、大三的學生。
福建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大三學生吳前雄,是此次大賽的獲獎者之一。對經濟管理一直很感興趣的小吳,從進入大學起就有意識地結合自身特點設定職業生涯目標,因此在專業課之外,他很注重相關能力和知識的獲取。經過這次參賽設計,小吳對“以本專業為基礎進行自主創業”更有信心了,他說,從大一開始進行職業規劃,將規劃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一個奮斗的過程,明確努力方向會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為充實。
多年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翁坤海指出,面臨畢業才進行職業規劃,其實是“亡羊補牢”,實際上,每個人的能力、性格、興趣各不相同,盡早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才能及時調整專業選擇,更好地激發專業學習潛能。
從理想和現實中找平衡點
其實,現在不少高校學生對未來職業,或多或少在腦海中都存有一些設想。福建工程學院大二學生郭坤鋒說,讓“設想”轉化為條分縷析的“職業規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次職業規劃節開始征集職業生涯設計作品時,很多同學都報了名,但最終只有1/3的人真正靜下心來,分析自己,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和實現計劃。
在采訪中,肖子陽告訴記者,職業規劃不能只停留在目標設定上,它考慮的是整個職業生涯,簡而言之有三方面內容:自我認知,即“我是誰?”,指個人外在表現、興趣、自我價值觀;確定目標,即“我要去哪里?”,可以分為短、中、長期目標;行動計劃,即“我將如何去?”,可以分步制定。有效的職業規劃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環境,揚長避短,適當確定較高的職業目標,并適時進行修改和調整,從而搭建好通往未來的橋梁。
換言之,職業規劃的意義在于幫助大學生“知己知彼”,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清楚地看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制定職業規劃,不能盲從于“熱門”,人云亦云,而忽略個人的性格特征和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