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以及個人職業自我定位的范圍比較廣泛,它包括了諸如技能、能力、專業水平,應聘企業的性質、規模,自我薪酬的報價和能夠接受的心理價位、應聘職位與本人所學專業的對應性、本人的性格、興趣、情緒特征等等。在現實中,不少求職者對擇業的自我把握有相當大的盲目性,比如,對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工作、適合在哪些崗位工作心里并沒有底。即使“瞎貓抓到個死老鼠”,找到了職位,也可能因為自己缺少興趣或不能適應而再次加入擇業大軍。于是,就會在個人的職業經歷里出現跳槽過多的“不良記錄”,從而引起用人單位的反感。在個人職業生涯的旅途中,廣種的結果未必能薄收。
我是手機研發人員,2000通信本科畢業。因為我有第三代移動通信(3G)設備的研發經驗,有個知名公司要我去作3G系統的開發人員,屬技術支持類。待遇是目前的1.3倍。雖然3G比我目前所學技術有前途,但是不知道技術支持的出路如何?搞研發對我而言比較輕松,做市場聽說也很有前途,我怕走技術支持之路不保險,現在很猶豫。我想知道,轉型做技術支持,究竟有何前途?好像許多中上層管理人員都出自研發和市場,而技術支持的終點還是技術支持?
點評:從理論上講,行行都能出狀元,但不同的行業和工作出狀元的概率是有很大差異的。同樣的技術工作,研發的含金量比技術支持高。但研發對年齡背后所體現的體力、精力、創造力都是一個挑戰,所以,您所掌握的技術,研發的空間究竟有多大?你目前技術的含金量還能維持多久?這都是決定你今天是轉型,還是再深入發展的關鍵。
我建議你去做一個性向測試,測定一下個人特質,如果有做市場的潛力,那你可以往前走,在技術的層面上向市場和管理發展;評估結果如果相反,那就要考慮如何在技術的道路上發展專業性更強的職業空間。是轉向技術咨詢還是別的,都要結合你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質,再綜合你的經驗含金量。
錨是船在停泊時用來固定船體的工具,因此,用職業錨來定義個人的職業傾向是十分形象的。它是指建立在工作動機和能力之上的,引導個人的工作經歷的自我職業傾向。在這里,“工作動機”和“自我能力”是確立個人職業錨的關鍵詞。如果你所尋找到的工作與工作動機和能力不相吻合,那么你的職業錨就錨不住你的職業之船,就會隨處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