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鑼鼓回響不絕,鄉村振興蓬勃發展——“揚非遺,促振興”青春筑夢實踐團暑期三下鄉社會調研
6月30日,調研團抵達宣漢縣渡口土家族村,在進行簡單的休整之后,調研團開始就實踐目標與當地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對接,觀看當地文藝團表演特色文化節目,并開展簡會。
巴山民俗文化藝術團在巴山大峽谷表演廣場進行了表演展示。各種年齡的男女表演者穿著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美麗服裝,伴隨著歡快活潑的音樂跳起了舞。他們男女一組,手持錢棍,通過舞蹈動作表演著土家族人民平時生活的場景,臉上帶著燦爛的幸福笑容,歡樂感染了觀眾,氣氛十分歡快。
7月1日,調研團對對宣漢縣渡口區土家族鄉常樂社區支部副書記、巴山民俗文化藝術團團長黃金美女士和薅草鑼鼓非遺文化傳承人楊正菊女士進行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團隊學生譚運貴、鄧旭波就巴山民俗文化的發展、傳承與創新以及文化發展與傳承所面臨的難題進行提問。
黃金美女士在本次采訪過程中圍繞“結合”、“發展”與“規劃”就團隊成員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自巴山大峽谷景區開發以來,巴山民俗文化藝術團與景區合作,景區為藝術團提供舞臺,藝術團為旅客提供精彩的藝術表演,將巴文化與旅游發展相結合,既推動了經濟效益的發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的振興;而在編排與表演的過程之中,民俗文化的表演也從單一的形式變成了與現在多種藝術形式融合交匯。除此之外,黃金美女士也一直在積極地推動巴山民俗文化的發展,她不僅每年都參加薅草鑼鼓賽歌會,還尋找并培養繼承人,與專門的機構進行合作,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唱腔唱詞。
而穿土家族鄉特色服飾的楊正菊女士在進入正式采訪前,手持鑼鼓,為調研團帶來了一段薅草鑼鼓表演。
在采訪過程中,楊正菊女士提到了自己與薅草鑼鼓的故事,以及對薅草鑼鼓傳承與發展的看法。楊正菊女士學習薅草鑼鼓是因為世代相傳與她個人對民俗文化的喜愛。以前,百來人在當地的山坡上做農活時,通過唱薅草鑼鼓來加油鼓勁,提高農活效率。現在,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規模擴大,大規模的演唱形式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人數較少的對唱形式。隨著老一輩傳承者的逝世,年輕人對薅草鑼鼓文化的不重視,而薅草鑼鼓的的學習時間較長,薅草鑼鼓的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圍繞傳承人數量減少的問題,她表示如今薅草鑼鼓的發展需要更專業的人員引導,每個傳承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需要多方的支持。此外,她還提到賽歌會的節目創新問題,提出在薅草鑼鼓表演基礎上穿插其他民俗文化,以拉近觀眾與文化的距離,體驗文化魅力。
7月3日調研團返回達州,在學校藝術樓4030面向學生進行宣講。
宣講結束后于3025開展活動總結分享會。
調研團負責人張思源圍繞本次活動的前期準備、開展過程進行總結,并對后期工作進行規劃。她回顧暑期三下鄉活動的籌集過程,團隊里的每個成員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空暇時間積極查閱資料并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系;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成員們積極配合活動安排,團隊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她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機會來之不易,團隊成員要在實踐中收獲成長,要在實踐中認識自身的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調整以此增長自身的才干。
此后,團隊成員也就活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如何將薅草鑼鼓進行產業轉化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感想。
通過本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對巴山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將自身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緊密相連,虛心向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不怕苦不怕累,用青春和汗水為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時間:2023-08-22 作者:黎芷欣 來源:四川文理學院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