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志愿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度過大半,從第一次和政府人員交流的緊張窘迫,第一次寫新聞稿件的手足無措到現在處理活動的井然有序,同老鄉的侃侃而談,這次掉調研活動讓我學到了許多,成長了許多。為了解夏津桑產業的發展,探索林下經濟發展契機,8月1日,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椹”同行,家鄉產業調研實踐團深入夏津,走訪了夏津縣農業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區管理委員會以及附近村落。
黃沙漫天到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漫步在桑林之下,你很難想象千年前此地風起時遮天蔽日,沙打農田,土蓋屋舍,為治理風沙,在元明清三朝當地百姓多植桑樹,樹木茂盛,枝杈相連,“緣木可攀行二是余里”。千年時間讓這片土地‘滄海變桑田’,桑作為夏津縣特色產業早已深入當地人的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椹果之鄉”。

圖為團隊成員在頤壽園參觀考察
旅游潛力大,體系待完善曾經,因為桑椹的廉價,當地百姓為了生計伐樹換錢,桑林的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保護古桑樹,也為了拉動當地經濟從根源上實現富民,夏津縣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發黃河故道旅游資源,同相關企業合作,制造出售椹果的加工產品例如椹果酒,椹果醋,椹果干,讓“桑椹青紅鳩澒洞。”不在只存在于古詩中。而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所在的蘇留莊鎮更有著神頭漢墓群,厭次故城遺址、東方朔墓等文物古跡,讓游人們不僅能吃到美味的桑產品,更能領悟古人的智慧之美。

圖為隊員參觀德百旅游小鎮。
這樣的美景這樣的古韻,吸引著許多附近縣市的游客前來游玩。但也如全國大部分縣市景區一樣,存在輻射半徑小,難以實現全國推廣宣傳的問題。而夏津所依托的桑文化旅游更有時令性的限制,淡旺季明顯,在桑果成熟季節游客量大,相關活動豐富,而在桑果收獲之后,活動數量少對游客吸引力驟減。如何在淡季推廣當地旅游產業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且在前往相關旅游景區時體驗到當地旅游交通系統并不完善,只有一路公交車可以通行,且各車次發車間隔時間長。當地隨依托桑文化建造了美食文化街,多為小吃街,相關餐飲行業未成體系,經濟收益分散。夏津縣旅游潛力巨大,但相關體系仍待完善。
夏津桑產業本身的發展不能單方面考慮一方面的因素,要學會成為一個親歷者去發現問題,探尋解決方法,調研前通過相關資料對調研地情況的了解只是書面的簡單了解,現實的體驗才會有一個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便是這個道理,山東理工大學與“椹”同行,家鄉產業調研實踐團,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