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服務隊開展三下鄉活動
2023年7月18日,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服務隊開展了“三下鄉”期間的一節勞動實踐課程。為了在小朋友們的心中埋下積極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種子,為小朋友們普及勞動中蘊含的科學概念,弘揚勞動精神,華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服務隊后勤組成員許梓爍與陳遠嫻,在2023年星槎小學暑假成長營中為星槎小學的小朋友們準備了一節以“勞有所為,動有所樂”為題的勞動實踐課。勞動,一切幸福的源泉,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勞動的價值、弘揚勞動精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內容進行深刻闡述。在此背景下,物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服務隊著眼于培養小朋友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認知習慣和用科學思想看待具體問題的思維方式。以發豆芽為主題,從基本的工具使用原理,再到每一個步驟,物院團學服務隊后勤組用一堂生動有趣的特色勞動實踐課,帶領順德星槎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走進了奇妙的豆芽萌生世界。

(圖一:許梓爍老師和陳遠嫻老師與同學們開啟了勞動實踐課之旅)

(圖二:陳遠嫻老師為學生擴展的生活中與豆芽有關的知識)
通過擴展豆芽在生活中的常見菜式與發豆芽可以使用的材料工具,陳遠嫻老師以“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發豆芽呢”這一問題開啟了今天的課程,作為勞動實踐的基本概念,相關的擴展有利于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經過同學們的積極討論,老師與同學們一起,進入課程的重點內容。

(圖三:許梓爍老師引導學生們對有關問題進行積極思考)
在許梓爍老師的講解下,同學感受到了從一顆小小的豆子到青翠的豆芽,每一步都需要認真、細致地完成,卻又立馬陷入了沉思,“我們在發豆芽的過程中,應該使用什么工具呢?”許梓爍老師就此引入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發豆芽使用的工具”。
首先,許梓爍老師讓同學們看著課件中的圖片思考,哪些工具是需要使用的,哪些工具是不需要使用的,準備通過同學們自主的思考與判斷,在他們的腦海中對發豆芽的步驟形成自己的思考與體會。經過簡單的互動后,老師對每一個工具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包括必須要有起到保濕作用的紗布和起到遮光作用的遮濕布;在使用澆水工具換水時,必須保證潤濕但不浸泡豆子等等。“為什么我們選用容器時,一定要保證容器有孔洞呢?”當許梓爍老師提出這個問題時,即使還沒有開始有趣的實踐,許多同學都給出了答案,“因為豆芽需要充足的氧氣生長”,“因為水源不能積累,需要及時流出”,同學們非常勤奮好學,回答充滿了想象力與思維的跳躍性。
“為什么要遮光呢?”在講解遮光布后,陳遠嫻老師對小朋友們提出了問題。小朋友們也積極踴躍回答。在揭曉答案——“不好吃”后,整個教室充滿了快樂的空氣。孩子們稚嫩又活潑的笑聲,為整個課堂增添了活力。而后,在小朋友們好奇的目光下,陳遠嫻老師為小朋友們科普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機理,并解釋了為什么光照后豆芽會變得不好吃。
(圖四:小朋友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場景)
然后,陳遠嫻老師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為小朋友們介紹了發豆芽的具體步驟,并對其中較重要的步驟“選新豆”、“泡綠豆”、“澆清水”等進行著重講解,解答同學們的疑問,加深同學們的理解,為接下來發豆芽的實踐環節打下堅實基礎。
接下來便是重中之重的實踐環節,在助教老師分發材料后,陳遠嫻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各個步驟,一步一步展示發豆芽的流程。小朋友們對發豆芽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全神貫注,在老師的指引下,成功完成了發豆芽裝置的設置。
(圖五:小朋友選擇綠豆的照片)
最后,許梓爍老師通過發豆芽,引申到持之以恒,以“小豆芽,大勞動”的思想,教育小朋友們,勞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長出可口的蔬菜。陳遠嫻老師和許梓爍老師也對小朋友們發出寄語,期待小朋友們即能夠堅持下去,把豆芽發出來,能夠長成一位愛勞動、愿勞動、勤勞動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