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啟謇崇江 ---河海大學水利福祉實踐團調研成果匯報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指引了水利建設新方向,開創了治水興水新局面。興修水利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關鍵途徑。張謇,江蘇南通人,作為中國近代水利事業的杰出代表,創辦了河海大學的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為中國水利教育建立了重要基地。
在2024年2月,河海大學商學院的調研團“在水一方,啟謇崇江”于江蘇省南通市展開了一段深入實踐的旅程。此次實踐的目標明確,即追尋張謇的足跡,深入研究其水文化及其深遠影響。團隊成員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考察,以實際行動推動張謇水文化精神的傳播,并增強公眾對這位偉大先驅者的認知。
在1月份的前期規劃會議中,實踐團經商討敲定了本次實踐的兩步走方針,即第一階段加強文獻資料準備,第二階段進行實地考察拓展。團隊于2月8日首先訪問了南通群英館,與張謇研究員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交流。研究員湯建老師對張謇水利思想的核心解讀為團隊后續的調研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在與湯建先生的交談中,團隊成員找出與研究相契合的點,明晰張謇水利思想內核,同時修正調研方向,彌補團隊調研過程中的不足,也為之后制定調研路線提供了有益參考。
2月8日下午團隊隨湯建先生來到崇川區檔案館搜集、打印、整理相關資料。團隊獲得了《江岸保坍計劃書》《瑞電工程師勘測報告》《南通縣保坍會筑楗工料價值一覽表》《大小楗圖說明》等一手資料,涵蓋報告書、信件、工程說明圖等眾多類型,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礎。
經過對文獻材料的翻譯、拼接、理解。實踐團在2月14日展開線上學習研討會,對自己負責的研讀領域進行匯報。團隊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實踐脈絡:以張謇文化為起點,進而研究張謇水利文化,最后擴展到南通的水利體系。同時,團隊發現在水閘和水楗兩種水利設施的分析上存在一定困難,文獻資料的殘缺與網絡中的眾說紛紜一度使得團隊的研究方向出現誤差。為得到更準確的數據,實踐團決定將實地考察方向選為水閘、水楗、張謇紀念館,以實地探訪代替文獻閱讀,將學習陣地從書本轉向實地,能更真切感悟到張謇精神內涵。
2月15日,團隊分別前往南通市海門區和通州區,走進青龍港船閘和遙望港閘。張謇在南通境內共修建了42座水閘,分為船閘、節制閘和擋潮閘三個大類。團隊的考察從水閘的結構、功能、特點、保存情況等方面入手,通過實地考證與文獻比對相結合的方式理清了三大類水閘的特點,理解了它們是如何運作、相互配合,從而造福民生的。
2月16日,團隊在南通市崇川區展開重要工作任務,對江岸水楗進行詳盡的考察和調查工作。實地考察中包括了沿江水楗中的任港口雙楗、桃園段水楗2個部分。通過實地考察,成員們深感張謇先生在水利建設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遠見卓識,同時也體會到了文獻考證的艱辛。作為新時代的河海學子,他們深刻領悟到自己肩負的愛國情懷與水利責任。
在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天,團隊來到張謇紀念館,深入探討了張謇與水利、與河海大學的故事。張謇的水利教育思想是超前的、進步的、發展的。他認為人才最重要,外國專家要請,更要培養自己所需的人才,因而他倡辦水利教育。1915年3月5日,以培養導淮人才為宗旨的我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南京正式開學了。為導淮創辦的“河海”從專科到大學,為我國水利事業培養出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在中國水利教育史上起了先導作用。其中須愷、汪胡楨、宋希尚、顧世楫等現代著名水利專家學者,都是該校的早期畢業生。團隊成員深刻領悟到作為新時期的河海人應繼承和發揚張謇先生的水利精神,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將保持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風,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為中國未來的發展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前行;而奮斗,則是最好的紀念。調研團隊從南通城市精神、水利工程建設和金融思想三個方面研究了張謇對當代社會的深遠影響。百年以來,張謇先生“士負國家之責”的家國情懷、“洞明世界大勢”的開放胸襟、“獨力開辟新路”的創新精神、“言忠信行篤敬”的誠信品格和“兼濟天下蒼生”的民本意識,不斷激勵著一代代江海兒女強毅力行、逐夢未來;新時代中,河海大學商學院的學子們,定將秉持著“天下有溺猶己溺,毋負邦人期”的河海精神,堅定“求天下學問,做工商精英”的信念和使命,傳承并發揚張謇精神,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
時間:2024-02-25 作者:張樂 施君澤 來源:河海大學商學院“在水一方,啟謇崇江”水利福祉調研實踐團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