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啟謇崇江”實踐團云調查路徑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的國家“江河戰略”,河海大學商學院“在水一方,啟謇崇江”水利福祉調研實踐團依托互聯網技術,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考查方式,在南通城進行了關于張謇的水利情況的探索。
作為近代開啟水利先河的重要人物,張謇的水利觀念備受關注。然而,盡管張謇對水利工程的重視有目共睹,但研究團隊發現仍有許多未曾被發現的地方。同時,由于實踐團人員地域的分散性,使得整個團隊的合作需要云技術對溝通的支持,而云技術能夠使團隊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和共享數據、應用程序和資源,這得以令團隊成員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工作,提高了團隊的靈活性和協作性。因此,本團隊決定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采用全方位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調查路徑,為此次實踐活動賦能。
實踐團隊的隊員們首先通過搜索引擎、在線數據庫、學術期刊、線上圖書館等途徑獲取了南通水利史中的一手史料,初步把握張謇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與貢獻。團隊在搜集了大量相關信息后將所獲信息集體匯總,于2月3日召開線上會議討論,隊員們分享了各自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并制定了線下實地調查方案,一部分成員進行線下實地考察,一部分成員進行線上資料收集。會中成員明白了張謇的歷史影響不僅僅在于物質方面,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塑造上,張謇所倡導推崇的愛國自信、立志遠大、精進自強、務實力行、開放競爭等精神理念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崇尚的價值觀,為南通在近代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文化動力和精神支持,至今仍然是南通人民共有的價值認同。
隨后,成員們展開了相應的線下實踐,于2月7日前往檔案局和節制閘,2月8日前往張謇紀念館和擋潮閘,與相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進行深入訪談,還和隨行游客進行溝通交流,收獲頗豐。整個團隊通過圖片資料、音視頻、可視化網站等形式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云鏈接,極大地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江岸保塌計劃書》《瑞典工程師海德生勘測報告》《通州江岸潮災報告書》等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原始史料在團隊各成員內部高效地實時共享,一方面能夠使得前期資料與歷史檔案相互印證,有助于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另一方也進一步促使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以及為了民族復興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的迫切需要,同時也從宏觀上理解了張謇在南通城的水利布局上所體現的智慧巧思。
此外,團隊還通過云會議與云投票平臺匯總了各方意見,利用在線平臺和軟件設計,建立了張謇水利的在線網站,將社會實踐調查的成果、發現和見解分享給更廣泛的群體,擴大此次在南通實地調查的影響力。團隊將繼續堅守“傳播張謇事跡,弘揚張謇精神”這一初衷,以提供移動化知識服務工具為目標,基于數字人文視角將張謇水利資源進行數字化、知識化、平臺化,助力學術研究、公眾科普以及南通文旅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對調查主題的關注和理解。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新時代的青年們書寫時代篇章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河海大學“在水一方,啟謇崇江”水利福祉調研實踐團通過走訪張謇紀念館及留存至今的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成果可視化網站、短視頻宣傳等措施,以線上線下云鏈接的形式,實現團隊內成員的合作與共享,并將這一調查研究結果借助云技術拓寬了傳播渠道,擴大了傳播范圍。實踐團成員在本次活動中秉持著“天下有溺猶己溺”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深刻認識并了解了張謇水利思想及其帶來的民生福祉,展現了水之子的風采,同時也積累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傳承、發揚張謇精神的寶貴經驗,并嘗試將張謇事跡及河海校訓、河海文化等與張謇水利思想相結合,發揚河海精神,踐行河海校訓,保證了本次實踐的順利開展。
時間:2024-02-25 作者:王璽 施君澤 來源:河海大學商學院“在水一方,啟謇崇江”水利福祉調研實踐團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