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文韻匯,兩岸墨香凝 | 一紙書情寄家國,萬家燈火贈青年
海峽兩岸,打撈文化記憶
“一盞宮燈,半部華夏史。”為深化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4級漢語言文學第五團支部與福建師范大學文學社聯合發起“閩臺文韻匯,兩岸墨香凝”團立項活動。這場以“宮燈為媒、文化為魂”的創新嘗試,既是對傳統手工藝的致敬,更是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對話。活動分為線上征集與線下制作兩大板塊,線上寫作吸引了數百名同學參與,線下也有很多同學參與宮燈的制作,共創校園里動人的文化風景。
線上篇:筆墨為舟,載動閩臺萬象
“一字一句,皆成文化基因”
活動啟動后,線上平臺化身“閩臺文化記憶庫”,同學們以文字為舟,載著對兩岸風土人情的深情。短短幾天,收到散文、小說、詩歌等各種題材數十篇。有同學描繪兩岸海島風情,有同學書寫長達數十年的跨越海峽的愛情,作品中字字句句都流淌著兩岸同根同源的羈絆。
線下篇:燈火明心,宮燈寄相思
“裁宣紙、寫丹青、系流蘇”——宮燈制作全記錄
步驟一:巧手裁燈骨
以環保礦泉水瓶替代傳統竹篾,裁剪成宮燈形狀。塑料瓶也能變古風,環保又有趣!
步驟二:墨香染素箋
宣紙鋪開,筆毫蘸墨。有人謄寫入選作品;有人即興創作,擅長繪畫的同學在燈面勾勒高山云海、澎湖漁船,水墨丹青與詩詞相映成趣。
步驟三:流蘇綴情絲
用打孔器在燈骨穿孔,穿入細繩,再在底部綴以流蘇。每一針都要對齊,就像兩岸文化需要細心縫合。
最后,點亮每一盞小燈,燈身上的作品有了溫度,那些動人的兩岸故事,或者悠久的文化淵源,都隨著燈光投向現實。就像出海的船只需要燈塔的指引,我們希望這些浸泡了閩臺故事的暖燈,能牽引臺灣往回歸祖國的方向前進一步。我們也呼吁所有青年,就是這樣的一步一步,終將促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以燈為媒,共筑精神家園
宮燈制作技藝起源于東漢,承載著“張燈結彩、祈福納祥”的千年傳統。而閩臺兩地,自古以媽祖信仰、南音戲曲為紐帶,文化同根同源。本次活動將傳統技藝與地域文化結合,生動詮釋“兩岸一家親” 。夜行者會被打更人的油燈照亮,游子遠望家中的燈火也會淚流滿面,燈火總能指引人們迷途知返,讓我們點亮心燈,運墨寫情,共盼閩臺美好未來!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發布時間:2025-05-0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