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法學院實踐團赴南京市消費者協會開展訪談交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明確要求“規范算法推薦技術”,防止“算法歧視”等問題。為響應國家政策,推動互聯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算法價格歧視”的合理規制,2025年7月4日,河海大學法學院“數智正價,法治經緯”—反算法價格歧視實踐團的5名成員來到江蘇省南京市消費者協會進行訪談交流。本次會議雙方圍繞對算法價格歧視的現象剖析和規制途徑展開了深度探討和研究,旨在促進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數字時代經濟下的市場公平交易,真正實現“數字紅利”共享。
一、 以理論筑基,闡明實踐方向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在雙方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后,團隊成員趙永清向各位領導對項目內容進行了介紹,主要從項目背景,社會現狀,規制困境以及解決對策四方面展開詳細說明。在介紹中,著重闡述了算法價格歧視對于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以及求償權的侵害,通過引用四川省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基于17411份調查問卷的研究報告,說明了當前消費者價格歧視普遍存在的社會現狀,體現了當前互聯網經濟下由算法引起的不公平現象和消費者權益受損的社會現狀亟待規制和改善。明確闡明了項目目的,即通過深入研究算法價格歧視的課題,推動實現算法技術“以人為本”的理念,推動實現公平正義,順應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時代要求。
實踐團負責人介紹實踐項目 吳麗涵供圖
二、以新視角賦能,拓展實踐深度
項目匯報結束后,雙方正式進入訪談環節。對于實踐團成員提出的對“算法價格歧視”界定問題,各領導表示多數“千人千價”現象是由平臺對于不同用戶的優惠方式有所不同而導致,而優惠方式常常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致使不同定價具有合適的理由,這也是企業平臺抗辯的常見事由。這進一步體現了算法價格歧視的隱蔽性以及舉證困難性。在有關如何判定算法定價缺陷的主觀惡意上,各領導給予團隊成員實操性的問題視角,即是否具有不合理行為往往只能以實質性的損害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界定標準,可能導致人身損害與財產損害的算法需要引起重視,而在學界提出的“算法透明化分級制度”中,同樣可以采用相似的邏輯規范。關于消費者自身防護的建議,領導們建議消費者可以在購買商品之前自行多家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遭遇不合理定價的概率。
此外,各領導對于實踐內容提供了合理的改進方向及建議,鼓勵實踐團成員基于科學的調研方法進行實證,表達了對于實踐團基于此課題研究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和展現青春風采的激勵與期望。

實踐團與消協各領導進行問題訪談 吳麗涵供
消協領導針對實踐團問題進行回答 李航飛供圖
三、實踐不至于此,昂揚再度出發
訪談結束后,雙方進行了合影留念。實踐團表示將把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在下一站社區宣講之前,消協各領導表示了對實踐團成員以所學知識滋養社區文化的鼓勵與期待,希望實踐團成員通過宣講,增強社區群眾的維權意識和法治精神,促進算法善治的多方協同治理,助力共享“數字紅利”。
至此,實踐團的消費者協會訪談交流落下帷幕,通過此次活動,實踐團成員加深了對于算法價格歧視合理規制的理解。算法價格歧視依然普遍存在,由于其隱秘性和邏輯復雜性,存在難以界定和取證的困難。算法善治任重道遠,消費者權益保護刻不容緩。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心懷初心和使命,以實踐之力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凝聚團隊智慧,深入調研,深度思考,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社會實踐中展現青春風采,勇擔時代之責!
實踐團成員與消費者協會各領導合影留念 李航飛供圖
通訊員趙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