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感悟沂蒙紅嫂“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探尋革命年代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密碼,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同時將理論學習與實地探訪相結合。7月15日,山東理工大學“紅脈探行,青志逐光”社會實踐團走進臨沂紅嫂文化博物館,在一件件承載著歲月印記的實物、一張張定格著感人瞬間的照片中,重溫那段由沂蒙女性用熱血與赤誠書寫的英雄篇章。

一、觀展學習,追溯紅嫂足跡
一踏入博物館,厚重的歷史感便撲面而來。實踐團成員走進“紅嫂群英”展區,玻璃柜中一雙補丁層疊的軍鞋引人注目,密密麻麻的針腳記錄著沂蒙婦女晝夜趕制的辛勞;旁側照片墻上,“乳汁救傷員”的畫面直擊人心——明德英在日軍掃蕩時,以乳汁救治八路軍傷員,用最樸素的行動,寫就“最后一粒米做軍糧”的赤誠。

實踐團成員駐足“紅嫂傳奇”展區支前織布機前,展區全方位展現了沂蒙紅嫂在戰役中可歌可泣的支前傳奇,讓人深刻體會到軍民魚水情深的偉大力量,呈現數十萬沂蒙婦女組成擔架隊、運輸隊,晝夜穿梭炮火,為前線送物資的壯烈畫面,真實再現紅嫂們在戰火中舍生忘死、支援革命的英雄傳奇。

二、觀影憶史,重溫紅嫂故事
實踐團成員在博物館多媒體放映區集中觀看了紅嫂主題紀錄片。紅嫂明德英在日軍掃蕩時用乳汁救治傷員的堅毅身影,支前婦女們推著獨輪車穿梭于炮火的匆忙腳步,李桂芳帶領姐妹們跳進冰河搭建“人橋”的果敢身姿……深刻理解了沂蒙紅嫂“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大愛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新時代“新紅嫂”朱呈镕多年來堅持擁軍,帶著親手做的鞋墊和慰問品走進軍營,用實際行動延續著紅嫂精神。

三、座談交流,深化精神理解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們在博物館的會議室展開座談。博物館工作人員講述了大家紛紛表示,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明晰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隊長楊艷雯說,“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把這份‘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精神融入學習生活,傳承紅嫂精神。”

此次臨沂紅嫂文化博物館之行,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理解了紅嫂精神的內核。要以革命先輩和紅嫂們為榜樣,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踐行,讓沂蒙精神、紅嫂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熠熠生輝,以青春之姿續寫紅色傳承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