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實踐團走進淄博市沂源縣南麻街道怡康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面向社區(qū)青少年開展“AI啟蒙+代碼初體驗”主題科普課堂,帶領青少年完成“看得見”的智能體驗與“摸得著”的代碼實踐。


上午,“E在巖外”實踐團成員用掃地機器人、刷臉門禁、無人駕駛技術等生活案例引出課堂主題“AI是什么,AI能做什么,AI不能做什么”,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進行問答互動游戲,了解社區(qū)青少年認知中的AI與生活中常用的AI,加深孩子們認知印象,并進行科學常識的補充,強調了AI不能做什么與AI的弊端,幫助社區(qū)青少年建立對AI的正確認知,引導孩子們正確使用AI工具便利生活。



下午,“E在巖外”實踐團成員帶領社區(qū)青少年認識編程與C++語言,運用“吃餃子”的生活案例并畫出相關邏輯分支的思維導圖,生動講解了計算機程序的邏輯基礎、使用C++的基本框架以及常用的代碼編輯軟件。在孩子們了解代碼與C++語言后,實踐團成員輔導并幫助孩子們親手寫出簡單代碼,運行出最終結果,讓孩子們感受C++代碼的獨特魅力。
本次實踐活動,打開了社區(qū)青少年了解數(shù)字代碼世界的一扇窗,讓孩子們真切接觸到人工智能與代碼的脈搏,實踐團成員把理論生動傳授給社區(qū)青少年,是對專業(yè)知識的“再次編譯”,也是教與學的雙向奔赴,將科技的火種傳遞給青少年,助力當?shù)財?shù)字化發(fā)展在未來登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