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實踐團赴淄博市沂源魯山溶洞群景區、魯山國家森林公園,圍繞“地質遺址數字化保護”、“森林生態監測保護”兩大主題開展專題調研。
在魯山溶洞群景區,“E在巖外”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調研,了解各個溶洞的景觀、溶洞的形成原理、地質構造及相關的歷史傳說,討論巖溶地貌與區域水系的關系,拍攝素材,記錄地貌特征。實踐團成員聽取景區工作人員關于溶洞形成與保護的簡要介紹并對溶洞的生態保護現狀進行思考,結合計算機專業優勢,提出利用數字技術構建智慧景區管理系統的設想,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溶洞環境,或開發AR導覽程序增強游客體驗等,提升景區管理水平,為游客帶來便捷、豐富的體驗。
在魯山國家森林公園,“E在巖外”實踐團觀察林下苔蘚、灌木及裸露的基巖,記錄不同海拔帶的植物差異、防火瞭望塔的分布等,結合先前在溶洞獲得的巖層信息,對魯山整體地質構造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實踐團成員還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就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對景區進行宣傳推廣、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景區管理等問題展開思考,了解到當前防火監測主要依賴人工巡檢,效率較低,針對這一問題,實踐團建議引入無人機巡查和AI圖像識別技術,構建智能化防火預警系統,優化景區資源配置,助力當地生態保護工作推進。
本次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加深了對當地生態與文化資源的認識,獲得將計算機專業知識與地方實際相結合的靈感,深刻感受到科技在推動生態旅游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未來,實踐團將繼續探索科技與鄉村發展的融合路徑,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