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抵達安徽滁州圖書館,正式啟動為期15天的暑期圖書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每日上午9點至11點30分駐守少兒閱讀區,以實際行動助力少兒閱讀與特色活動開展,在點滴付出中書寫青春擔當。
教具歸整筑根基
日常協助中,整理少兒閱讀區的教學工具是團隊到館后的首要任務。孩子們課后的區域常如“小戰場”:彩筆滾落在桌椅間隙、地毯角落,剪刀與膠水混放在繪本上,繪本被拆得亂七八糟,部分圖書甚至被當作坐墊壓得皺巴巴。志愿者們俯身逐一撿拾,將彩筆按紅、黃、藍、綠等色系分類入盒,確保每支筆都歸納在內;剪刀、膠水等工具按功能分區收納,鋒利的剪刀尖一律朝內;再對照書架側面的分類標識,將每本繪本精準放回對應位置——童話書歸“彩虹角”,科普書入“探索區”,成長類繪本放在“心靈屋”。

圖為小朋友在認真聽講。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凡供圖
遇到書脊磨損的圖書,志愿者會輕輕撫平;發現內頁夾著的樹葉、小紙條等“小秘密”,便小心夾在扉頁保存。整理工作看似瑣碎,卻為下午的閱讀課與手工課筑牢了基礎。正如團隊成員所說:“看到孩子們能快速找到熟悉的繪本和工具,眼里的驚喜就是我們的動力。”
課堂輔導傳溫情
課堂協助時,團隊成員分工明確,精準對接孩子需求。拼音閱讀課上,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是重點關注對象。一位男孩總盯著窗外的石榴樹,志愿者便輕聲引導“我們用拼音拼出‘石榴’好不好?拼對了就去數數樹上有幾個果子”。女孩容易被同桌的橡皮吸引,便遞上卡通貼紙“拼對三個音節,就給你貼一顆星星”。這些巧妙的引導,總能讓孩子的目光重新聚焦課本。
識字環節更顯耐心。面對對“夏”“瓜”等字混淆的孩子,志愿者會蹲下身與他們平視,結合夏日元素講解:“‘夏’字下面的‘夂’像太陽曬得人彎腰,‘瓜’字的撇捺像西瓜藤呀。”逐字帶讀時,額角的汗珠滴落在課本上,他們卻顧不上擦,而是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直到對方能獨立認讀,露出自信的笑容。這份一對一的陪伴,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被重視的溫暖,課堂效率也隨之提升。

圖為志愿者的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雨凡供圖
特色活動顯深意
特色活動參與過程中,諸多溫暖瞬間被深深銘記。每周三下午的“圍棋啟蒙小課堂”上,在老師講解完落子、提子規則后,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在小棋盤上練習“虎口”與“禁入點”。面對總愛亂扔棋子的活潑女孩樂樂,團隊創新推出“星星獎勵制”:每擺對一個棋子獎勵一顆星星,集滿五顆可兌換小書簽。起初,樂樂仍忍不住扔棋子,但當她用攢夠的星星換得印著小老虎的書簽時,突然認真地說:“原來按規則玩更有意思!”之后的課堂上,她不僅自己認真擺棋,還會提醒同桌“棋子要回家哦”。第二次特色活動是粘土手工課,主題為“我眼中的夏天”,志愿者與孩子們一同捏制冰淇淋、太陽、小風扇等作品。靦腆女孩朵朵三次捏“西瓜”都不像樣,急得快哭了。志愿者便握著她的手,一同搓圓粘土、壓扁成型、用黑色彩筆添加紋路。當那個歪歪扭扭的“西瓜”終于完成時,朵朵眼里閃爍著驚喜的光芒,笑著問:“姐姐,它會甜嗎?”那一刻,團隊成員突然讀懂了志愿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完成任務清單,更是用耐心守護成長的每個瞬間。
兩周實踐讓團隊收獲遠超預期。起初認為“協助”是體力活,后來逐漸領悟:整理工具培養責任意識,輔導孩子鍛煉溝通能力,與孩子創作時重拾成年人丟失的想象力。7月30日,隨著最后一項活動的結束,此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圓滿落幕,但這份關于愛與成長的記憶,將永遠鐫刻在每個人心中。
結語:這段經歷像一顆種子落進團隊成員心里,讓大家深刻明白:真正的善意從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藏在整理工具的細致里,藏在輔導時的耐心里,藏在蹲下來傾聽的溫柔里。它教會所有人,比起“做了什么”,“怎樣去做”更重要——用真誠對待每一份瑣碎,用尊重回應每一份信任,這或許就是志愿精神最生動的模樣。而那些被用心守護過的瞬間,終會像孩子們畫里的家庭樹那樣,在時光里慢慢扎根,長出溫暖的枝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