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紅心研墨”團隊的志愿者們帶著熱忱與期待,來到滁州圖書館,開啟為期15天的暑期志愿服務。每日上午9點至11點30分,他們駐守少兒閱讀區,以實際行動助力少兒閱讀與特色活動,在點滴付出中書寫青春擔當。
教具的“秩序感”
日日常協助工作中,團隊成員到館后的首要任務便是整理少兒閱讀區的上課工具。孩子們活潑好動,手工課后的桌面常一片雜亂:彩筆散落如繁星,剪刀與膠水“形影不離”,繪本被翻開后隨意扔在在地面。志愿者們對此早已形成默契,分工協作展開整理:兩人負責撿拾散落的彩筆,按紅、黃、藍、綠等色系分類裝入對應筆盒,連筆尖的朝向都力求一致。一人專注整理工具,將剪刀尖朝內放入專用收納盒,膠水按容量大小排列。其余人則負責繪本歸位,對照書架側面的分類標簽,將繪本按順序排好,遇到書脊磨損的圖書,會輕輕撫平。這份瑣碎的工作,為下午的閱讀課和手工課筑牢了基礎。正如團隊成員所說:“孩子們看到整齊的書架和教具,會更愿意愛惜它們,也能更快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課堂上的“慢節奏”
課堂協助時,志愿者們分工明確。拼音課上,有人專門關注分心的孩子,用溫和的提醒或小貼紙引回他們的目光;識字環節,有人一對一輔導基礎薄弱的孩子,蹲在他們身邊逐字帶讀,直到孩子能自信地獨立朗讀。這份陪伴,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中勇敢前行。
活動中的“小創新”
周三的圍棋啟蒙小課堂”總是洋溢著孩子們雀躍的期待。第一期活動圍繞圍棋的基礎規則展開。志愿者立于講臺一側,目光掠過每一個孩子們專注的臉龐,俯身協助老師引導孩子們理解“虎口”與“禁入點”的概念。教室的一角,一個小女孩正不厭其煩地將棋子拋向空中,任憑它們散落在地。志愿者并未急于責備,而是蹲下身輕聲提議:“如果每次你都能把棋子放在正確的位置,就能得到一顆小星星。”小女孩的眼睛亮了起來,指尖在棋盤上方停留片刻,最終緩緩落下。隨著一次次的嘗試,她的動作變得謹慎而堅定,棋子不再肆意飛散,而是穩穩地停在它們應有的格子里。甚至會幫其他小朋友一起整理棋盤。粘土課上,大家與孩子共捏“我眼中的夏天”,當靦腆女孩做出歪歪扭扭的“西瓜”時,眼里的驚喜讓志愿者們突然懂了:志愿的意義,是用耐心等待一顆心的成長。
兩周實踐讓團隊成長顯著。從最初認為“協助”是簡單勞動,到逐漸發現:整理工具培養了責任意識,與孩子溝通鍛煉了表達能力,和孩子們一起創作時重拾了童真。臨別時,孩子們的粘土作品與那句“哥哥 姐姐還來嗎”,讓所有人觸動——付出早已在孩子心中種下溫暖的種子。7月30日,活動圓滿落幕,記憶卻永遠鮮活。
結語:這段志愿經歷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奉獻”的本質。它不是站在高處的給予,而是蹲下來的平視;不是完成任務的敷衍,而是投入真心的陪伴。團隊成員終于明白,志愿精神最動人的模樣,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心上,把“瑣碎的工作”做到極致,用真誠換真誠,用溫暖傳溫暖。這些藏在日常里的善意,終將像夏日的陽光,雖會落幕,卻在記憶里留下永恒的溫度,照亮往后的每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