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潘心儀)為了見證歷史,銘記和平。7月20日上午,安徽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赴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南京市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緬懷在大屠殺中逝去的同胞,旨在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國弱則民孱到達入口處實踐隊員被雕塑群深深震撼。它們都是根據歷史事實和幸存者證言而制,再現了當年南京人民有家不能回、被迫逃難的情景。其中最大的雕塑《家破人亡》為一個受盡苦難的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長嘯。再往里走走,實踐小隊看到了因害怕而手指痙攣的路人,背著奶奶尸體的男孩,嬰兒趴在死去母親的懷中......進入展館便是一片黑暗,在昏暗的燈光下,展列著一排排日軍殘忍殺害無辜生命的史實,這是記錄了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犯下滔天罪行的證據。每一個都令人觸目驚心,讓世人不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日軍做出如此慘無人道的事情。在參觀的一路上,“300000”的字樣不時出現在眼前,這一數字讓人難以忘記,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這曾經是一個個鮮活卻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的生命。30萬同胞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日軍使無數人陷入了痛苦之中。
無數珍貴文物、照片和錄像資料再現了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參觀者可以親眼目睹被屠殺的無辜生命以及幸存者的證言。衣物上殘留的血跡、殘破的家具等無聲見證深深觸動著每一位參觀者,使他們對戰爭罪行產生強烈的反思。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以其精心設計的展覽,通過展示衣物、家具和個人物品等實物,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當年南京城所遭受的慘痛。同時,通過多媒體和互動展示,參觀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段歷史。在放映室里播放的紀錄片和短片,將南京大屠殺的背景和歷程生動呈現,引人深思。
圖為實踐小隊成員向遇難者獻花 通訊員 潘心儀 攝
珍視和平到達“萬人坑”后,實踐小隊成員通過沙石地面、銹蝕鋼橋、昏暗的燈光等相結合的環境,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曾經的遇難現場。面對這個曾經埋葬過數萬無辜百姓生命的魔窟,參觀者心中無不充斥著對侵略者暴行的痛恨以及對受難同胞的悲痛。至此,紀念館中的悲痛沉重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在“萬人坑”遺址一旁便是祭場。這是一個重新組織和營造的告慰亡靈的祭祀場所,院兩側的碑林和堅硬的石子鋪地形成肅穆的氛圍,庭院之中設置了長明的火炬臺,實踐小隊成員在此為遇難者獻上了潔白的花朵。
為了進一步加深參觀者對歷史的記憶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持續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紀念儀式。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館組織悼念活動,向逝去的生命致以崇高敬意,并呼吁全球和平。此外,紀念館還定期舉辦講座、講解和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觀眾,促進對歷史事件的深入探討與理解。
圖為實踐小隊成員瞻仰和平雕塑 通訊員 潘心儀 攝
砥礪前行最后實踐小隊到達和平公園,其中部是巨大的長條形水池,隊員們們的視線將直接被引向水池終點的和平女神塑像。公園內建有南京大屠殺紀念碑,紀念碑以黑色花崗巖為基座,透明水晶體頂端消失在空中,為亡靈鋪就通天之路。紀念碑形狀如“犁”,以鑄劍為犁的設計理念寓意不再有戰爭,象征著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是一次深刻而難忘的參觀經歷。它通過真實、客觀的陳列方式,見證了那段殘酷而痛苦的歷史,敦促人們珍惜和平、守護人權。實踐隊員們在這里不僅可以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更能思考人類命運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銘記歷史,呼喚和平。廣大青年要共同努力,堅守和平的信念,避免戰爭悲劇再次上演。
重溫昨日的歷史恥辱,是為了汲取今日奮進的動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經歷了苦難之后,中華兒女應該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牢記時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