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學子“美麗中國行”——兒童友好視角下的南京城市公園使用情況調研與分析
一、活動背景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兒童作為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其活動訴求常常難以得到滿足。隨著二胎政策的推行,我國兒童數量占比將在未來不斷攀升,兒童活動場所的需求量也將與日俱增。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空間趨于密集化,鄰里活動場所破碎化,兒童活動空間匱乏化。因此,如何從兒童的需求出發,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間里提供非正式但高品質的兒童活動場所,就顯得尤為重要。團隊以此為出發點,以南京市老城區為實踐場地進行暑期社會調研。
二、活動開展
2.1前期資料收集
團隊針對南京市老城區內主要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和兒童公園,從新聞媒體、期刊雜志上找尋資料,概覽性地了解南京市兒童友好型公園的建設情況及相關政策指導。
相關政策方面,團隊了解到南京市委、市政府把兒童友好作為全齡友好一個重要方面,寫進了“十四五”規劃,其中單獨一節寫到強化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江蘇省在年召開的全省婦兒工作會議上就已發出“兒童友好”的倡導,也得到了各地相關分管領導和有關負責人的重視和響應。目前全省已有個社區申創兒童友好社區并通過了預審,這也是全國首批兒童友好社區試點,其中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泥塘社區為南京首個建成的兒童友好社區,江寧區東山街道社區自然花園、玄武區農貿市場兒童自習室、游府西街小學彩色斑馬線等建議案已落地。
公園建設方面,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城市及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老城區內布有密集的居住區、中小學校和高校,建設量趨于飽和。不理想的兒童活動場地及配套設施建設導致尖銳的兒童活動場地供需矛盾產生,故南京老城區內的兒童友好型公園建設具有典型研究意義。
2.2中期實踐展開
團隊成員首先前往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泥塘社區,對該社區的兒童友好型設施建設情況進行調研。隊員就泥塘社區的兒童友好型設施的建設情況、使用情況、兒童喜愛程度對泥塘社區居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員進行提問,負責人員根據成員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詳細且全面的解答:“南京市內各社區的兒童友好型社區的建設各有特色,應從宏觀角度把握全局建設。泥塘社區站在‘一米線’的角度進行內部設施的布置,如高低洗手池、較低的標識牌等,‘妮妮’和‘糖糖’吉祥物也生動有趣地展示出社區文化。今年南京市提出‘七個友好‘政策,建設層次在逐漸深入……”。之后,團隊成員前往兒童活動黃金角進行實地調研,該活動角由廢棄的城市建設用地改建而來,現在布置有豐富多樣的兒童道路交通科普設施,孩子可在暢快玩耍中學習到道路安全知識。隨后,團隊前往玄武湖公園、和平公園、鼓樓公園和莫愁湖公園等地,對兒童活動區內的兒童及游客進行訪問并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發放完畢后,經管理人員同意,團隊在公園內張貼宣傳海報,呼吁兒童家長關注兒童身心健康,關注兒童活動空間。
三、調研結果
團隊采取問卷調查法與半結構式訪問法,對多個公園內的多名家長及兒童進行采訪調查,發現多數家長會選擇周邊較近、帶有兒童活動設施的公園進行游玩,部分公園中的兒童活動區所包含的要素單一,空間均質化嚴重,無法較好地吸引兒童前來游玩。且內部包含兒童活動設施的公園數量有限,兒童及家長的可達性較低、時間成本較高,兒童的日常、節假日活動需求均較難滿足。
結合南京市老城區現有兒童活動場地數量不足、可達性不強、可玩性不佳、安全性不足的問題,團隊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措施:
1)構建場所網絡體系
在進行兒童活動場所總體布局時,考慮合理配置不同尺度場所的空間分布,以大小尺度有機結合的場地滿足兒童在不同時間段的游玩需求。一方面,需要對現有兒童活動區的地理位置、面積范圍進行調查統計,另一方面,結合市民可接受的出行距離,在一定范圍內增設小型活動場地,完善兒童活動基礎設施。
2)優化管理運營模式
從相關政府、公園管理方、使用人員、設計機構四方面出發,形成全周期的場地管理使用、運行維護模式。即政府擬定項目示范和績效評估等政策,引導兒童活動場地的構建與維護;公園管理方開展公益活動,減少公共空間的維護支出;設計機構獲取使用后反饋,在后期設計中多方面滿足使用人員的實際需求。
3)強化場地安全屬性
從規劃到局部的設計都應考慮兒童的心理及身體安全,如在活動區鋪設軟質材料以減少危險性,圍墻內部增設灌木綠籬以防止兒童因爬墻而受傷等,并在管理經費充裕的前提下,考慮在活動區出入口處配置保安,避免人流量過大時出現兒童丟失的情況。
時間:2022-08-12 作者:劉媛 來源:南京林業大學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