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了解大棚種植產業對鄉村經濟的帶動作用,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了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實地探究大棚種植產業對鄉村振興起到的帶動作用。這是來到大王鎮的第三天,我們與當地村民交流收獲了很多。
大王鎮是集中發展大棚經濟的地區,發展過程中,該鎮不斷挖掘各村特色資源,發展屬于各個村莊的特色經濟。這么多年來,他們發展了廣饒現代蘋果生產示范基地、魯北地區最大的藏紅花種植基地、劉集后村生態采摘園、北張淡村智能溫室大棚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用特色產業推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使整個鎮成為鄉村振興示范區。了解到這些,我大受震撼,上至鎮長、村長,下至村民,每一個人都在為鄉村振興和美好生活努力奮斗,他們憑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如今的好日子,他們是自己的驕傲,也是我們廣饒縣的驕傲!
我們趕往該地大棚種植所在地,來到地里,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因為這曾經是我們的祖祖輩輩養活一家老小的“工作臺”,是我們能夠走出去、走得更遠的根本,這片土地是我們的根。我們與當地村民邊聊天邊請教,他們說,“這個季節還在種植作物的已經不多了,大多數人家都已經收棚整頓土地,讓地肥一點,過段時間再種植……”“要是收成好,這一個大棚能掙老不少……”他們的言語里透露著靠雙手換取成果的驕傲。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與當地大王鎮村民交流。 郭太洋 攝
隨后我們便走入大棚基地實地考察,大棚中種植的多為西紅柿、西葫蘆,且種類非常豐富,口感也各不相同。我們細致觀察了大棚中生長的西紅柿,長勢良好,且數量極多,并對西紅柿的生長狀況做進一步的了解。大棚種植西紅柿成功成為村民們的致富果實,同時隨著西紅柿產業鏈不斷的完善,為周邊增加就業崗位,使很多村民得以解決就業難題,農民們的收入切實的得到提高,也改善了周邊村民的生活水平。大王鎮的各項政策惠及農民,真正托起了村民的致富夢。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拍攝的大棚內西紅柿。 郭太洋 攝
大王鎮依靠當地的地理優勢,建設智能溫室大棚產業園,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這不僅需要一定的技術,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既能促進高技術人才返鄉就業,為蔬菜規模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為鄉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又可以將蔬菜產品加工處理,帶動產業鏈,促進鄉村與企業合作,促進企業上中下游共同合作,共同發展;進而流入市場,形成穩定的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
在與大王人的交流中我們得知,大王鎮的飛速發展使得更多的大學生回鄉就業,人才回流有效的促進大棚經濟的發展,以推動大棚經濟帶動鄉村振興。有了新鮮血脈的注入,大王鎮的蔬菜基地,以創新為主要模式,推廣農民廣泛受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拓寬農民多元發展的創業就業渠道,與農民建立更加穩定、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大棚經濟向著更加多元化,更加方式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帶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和加強合作者之間的聯系,在各方之間凝聚成一個巨大的合力!
通過本次調研學習,團隊成員對大棚經濟的發展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有了新的理解與體會。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拍攝大棚外觀圖。郭太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