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7月25日至7月27日,池州學院探尋“仁義禮信”,筑牢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實踐團7名師生志愿者赴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開展了為期3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7月25日,團隊成員抵達迎江區,迎江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宋崇明主持召開實踐活動座談會,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迎江區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鼓勵青年同學深入基層開展實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喚醒沉睡“倒扒獅”遺跡,尋文旅發展動力
7月25日,實踐團來到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安慶古城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倒扒獅街經歷明、清、民國,距今至少已有四百年余年。
實踐團成員聆聽講解員的解說,感受安慶古城傳統風貌,探尋文化遺產發展新活水。期間,實踐團參觀游覽了安慶郵政文史館(大清郵局)、古戲臺,了解到“盈生泰”“王泰和”“老寶成”等有名老字號、傳承中式糕點的百年老店“麥隴香”、中華老字號“胡玉美”醬等。
據介紹,該歷史文化街區以“古今相融、主客相融、商旅相融”的保護性開發為目標,積極引進大師工作室、非遺手創、中華老字號、特色茶館等文化業態,不斷挖掘當地特色民俗文化,推出特色文藝演出、國風盛典等文娛活動,玩出“非遺+旅游”新花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
“這條街不僅保留了傳統老字號、古建筑文化風貌,更注入了潮玩店、安慶特色方言地名立牌等新鮮血液,在旅游打卡的同時接受歷史文化的熏染,這種舊與新的碰撞最抓我們年輕人的眼球!”團隊成員王欣然說。
走進百年老字號“麥隴香”,品舌尖上的“非遺”
“麥隴香”創立于1892年,作為安慶市傳承中式糕點的百年老字號,是迎江區首批非遺代表性項目。7月26日,實踐團前往迎江區48號電商文化園,探尋百年老字號老味道中的“新風味”。
麥隴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潘雅娟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了電商園店鋪和公司綜合辦公樓,在店鋪陳列的產品中可以看到麥隴香不只拘泥于傳統糕點,而是在口味和種類上與時俱進,在產品包裝上也頗具中國元素的巧思,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麥隴香發展電商,通過布局“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利用短視頻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提高百年老字號知名度,讓“麥隴香”走進千家萬戶。
期間實踐團有幸采訪了麥隴香廠長張文海,也是麥隴香糕點制作非遺傳承人。他告訴實踐團成員在這個機械化生產的時代,本店糕點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如墨子酥的制作,需經過清洗、烘炒、研磨、配料等19道工序才能制成,關鍵工序的把握還需長期實踐積累經驗,這是機器不能取代的。談到自己四十余年的糕點制作工作,張師傅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一塊小小的糕點中蘊含的是傳承人的堅持,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啊。”“工匠精神”在實踐團成員的心里生根發芽,更加堅定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
“女駙馬”與“二次元”的碰撞,探索傳統文化傳播新形式
“黃梅戲+漫畫”式創作,傳統戲劇與現代動漫藝術相結合,傳統文化也能這么“潮”。7月27日,實踐團來到迎江區安徽漫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風漫畫《女駙馬》便是其代表作品。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熟悉的唱詞響起,瞬間將人們帶入到黃梅戲《女駙馬》的經典場景。漫林文化負責人張濤便聽著這經典唱段長大,“在互聯網發展和‘國潮熱’背景的加持下,同時我是安慶人,從小對黃梅戲耳濡目染,弘揚黃梅戲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濤攜手團隊對家鄉的經典戲曲《女駙馬》進行全面立體改編,以戲曲+漫畫的跨界組合,融入歷史人文情節和現代流行元素,使兩者相互賦能,激起年輕人對黃梅戲的文化認同感與興趣。
實踐團成員還觀看了《女駙馬》人物海報、雜志、T恤、手辦模型等衍生產品,可愛的卡通造型,“擬人化”的動畫人物,在傳承戲曲的同時,講述了新的故事,賦予了其新的意義,讓人眼前一亮。實踐團成員楊雨生認識到:“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破譯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關系,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優良傳統文化。”
在此次傳統文化之旅中,實踐團成員探訪歷史遺跡,品味非遺傳承,感悟工匠精神,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展現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