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三下鄉:民生推進共同富裕,生態共建美麗中國
曲園學子三下鄉:民生推進共同富裕,生態共建美麗中國
( 7月31日電 通訊員 孫琳)“哀民生之多艱”,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2000多年前面對難解的國憂,掩涕之中發出一聲嘆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后世王朝興衰更替中,這似乎也成為了老百姓的宿命。直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新中國,中國人民在歷經近百年屈辱后不但以獨立姿態重新屹立于世界,而且從此踏上了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通過百年來黨帶領人民的不懈奮斗,我國在民生生態方面也取得了諸多成就。為了解農村的生態和民生現狀,曲阜師范大學“紅色拾光”社會實踐隊成員走進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里店鎮,對里店鎮鄉村進行了實地調研。
重視和改善農村民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所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樹立起“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并一直貫穿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歷程的始終。為調查政府民生舉措落實情況與農村人民的生活現狀,曲阜師范大學“紅色拾光”實踐隊成員對街頭閑聊的老人和村支部書記開展調查,通過與老人的交流,實踐隊成員了解到近十年來農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改善了辦學條件,實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優化了學習環境,降低了農村學生失學率,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先進的教育;鄉村不斷破除制度性障礙、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更好地滿足農村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鄉村政府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難題,增加投入、加強建設,努力使農村這一頭發展得更快,讓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事關國之根本,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能夠為農業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尤其是在糧食生產的主產區,土地、水資源等生產環境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為了解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現狀,曲阜師范大學“紅色拾光”實踐隊成員對村容村貌以及村里老人和村支部書記開展調查。通過調查,實踐隊成員了解到:經過政策的支持和農民的努力,這幾年來農村的面貌有很大的轉變,隨著農村道路的提升改造升級,村村通公路,土路越來越少,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更加的方便,人居環境整治也讓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變化,每家每戶都蓋起了新房子,村里面貌煥然一新。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近幾年來,村民們看到了新農村的發展,見證了農村環境的改變,農村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持續改善農村環境,建設好美麗的新農村,整治農村環陸襲空境是新時代下提高農民生活幸福都重大任務,農村環境治理推進,垃圾雜物清理,愛護環境,不亂丟垃圾,保護農村環境整潔有序。村支書表示,近年來通過村內對保護環境的大力宣傳,村民們大大提高了保護環境意識,開始自覺清理街道垃圾,約束自己不文明行為,為鄉村環境治理做出巨大貢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把環保問題提高到民生問題,既是基于我國具體國情的考慮,也是基于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思考。 美麗中國人人向往,卻非易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凝聚起最廣泛的生態共識,上下一心,畫好可持續發展的同心圓,才能建設成民之所向的美麗中國。
時間:2023-08-17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